追赶太阳的脚步――彝族学者张纯德先生
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
张纯德,男,彝名德勒阿南,云南禄劝彝族,生于1941年,1959年楚雄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在禄丰县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中学教导主任。1978年上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师大)函授中文本科,边工作边“充电”,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大),1991年―1992年在北京大学进修。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云南彝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民族大学彝学会会长,云南民族大学西部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兴趣爱好广泛,涉及文史地、音美体、吹拉弹唱,以“宇宙为我教室,万物为我教材”为宗旨,多年来执着地从事彝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彝文古籍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民族古籍的抢救、收集、整理、保护、研究等方面卓有成效,先后出版过专著《彝学研究文集》、《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彝族古代毕摩绘画》等多部;主编、合编(内刊和公开出版)多部学术著作;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公开和内刊发表计200多万字;收集有上百小时的录音带和上百小时的录像资料;合作出版民族文化专题片5部;并致力于教书育人和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执教40年(其中小学10年,中学10年,大学20年),多次荣获民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学成果奖,1994年荣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荣获杰出教师称号。并曾受省外院校及国外大学邀请作学术交流。
在日落日出的循环中,中华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古文化。彝族“十月太阳历”更是闪烁着智慧的光泽,其晕黄的光亮至今让后人眩目沉思。
揭开古文化神秘的面纱!
学海茫茫,挥洒着多少学人的血汗;孤灯萤萤,缠绕着几代专家的不眠之夜。云南民族大学民语系张纯德先生就是一位孜孜求解、脚踏实地的学人。他热爱民族文化,知识广博,特别是对彝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专而深,并极富开拓精神。
张纯德教授作学术报告
张先生在古汉语及汉文化的发展研究方面颇有独到之处。凭着深厚、坚实的汉文功底和对彝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他走出了一条“彝汉文化对比研究”的新路,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优秀论文数十篇。发表在《思想战线》上的《树枝文字――彝文起源新探》一文,改变了传统的彝文字起源论,在国内外彝学界和历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文曾被《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转载。另外,较有影响的还有《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彝族祭谷神祠〉与〈诗经?大雅?生民〉的比较研究》等。
张先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创了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教授民语课程的新路子。十多年来,他和校电教室的同志合作,制作了十多部民语课电教片,使民语教学赶上或超过了全国高校的民语教学。特别是《罗婺婚俗》、《毕摩与祭坛》、《尼苏等盆好》更具影响,填补了云南省民族古籍方面的空白。
丰富的学识,离不开社会调查与研究。张先生在著述教学当中,经常进行实地考证,向老毕摩学习、请教,收集彝文资料。在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民语系资料室都有他收集提供的彝学资料,为推动彝族文化的发展和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曾这样高度地评价张先生:“他对汉文和彝文都有很深的造诣,并有很强的研究能力,是今后开展汉彝文化交流和研究的难得的人才。”
(特别感谢:张学富为本专题联系并提供资料)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