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彝诗馆(诗歌) > 访谈专栏

名字上的汉化程度象穿着和风俗一样——彝诗馆访谈系列之火补舍日

作者:阿索拉毅 发布时间:2015-04-15 原出处:彝族人网 彝诗馆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火补舍日:男,现年67岁,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人,文化程度中专,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乡党委书记、区长、区委书记、县农委主任、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2001年退休。现任民间学术团体普格县彝学会会长、螺髻山火文化研究会会长、凉山州彝学会理事、凉山州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凉山州民间文学家协会理事、凉山州彝族服饰文化研究会理事、凉山州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都江堰市红军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彝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使用彝汉双语双文研究彝族文化,红军与彝族关系等。
Vw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诗馆:简要介绍自己所生活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写作背景
 
  火补舍日:本人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金沙江北岸螺髻山东面的日史普基(普格)县,一个叫比里那达的风光秀丽的二半山区,今系洛乌沟乡。这方属于彝族北部方言区的所迪次方言区,也因服饰上男性的裤脚小而习称为小裤脚地区。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等与其它次方言区大同小异。这里于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即1950年3月才获得解放,之前,虽然在国家历代封建王朝或后来的中华民国,都除了在沟坝设立象征性的行政领导单位或派遣军队对彝民进行征剿而外,没能实际有效地统管彝区山乡,直到1952年秋才建立了普格县。下设五个区三十来个乡、乡以下也设了村和社。
 
  1955年,党和国家在我的家乡建立了我们那个区内历史上的第一个乡民族小学校,我有幸作为第一批小学生入学读书,先是学用拉丁字母拼成的“彝文”,第二年改读汉语文。我读书很努力,成绩年年都在前茅,但到了13岁刚读完汉语文四年级的时候,父母仅距一个月相继去世,无依无靠的我成为孤儿之后,还是一面持家一面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每天得3个工分(大人8分)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因为我的父亲生前是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幼小的我立志当上一个干部,一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需要,二为接承父亲的班。1972年,我终于成为一名国家干部。从乡团委书记、乡党委副书记、书记、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县农委主任、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直到2001年底光荣退休。
 
  因为在参加工作之前的二十多年,都一直生活在纯的山区彝族风俗和文化氛围中,参加工作之后的服务对象在我们县来说80%以上的人口属于自己的父老乡亲。
 
  父母亲去世之前,我出生的这个家庭,还是算得上彝族文化基础较好的家庭,因为,父亲是一位民间能说善辨的“德谷”,参加工作之后,也凭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凭借自己德谷才华,为家乡的民主改革,建立基层政权等革命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母亲系毕摩世家拉俄欧顶后裔山前山后著名的大毕摩欧底乌嘎之女,虽然习惯上女性不能学或习毕,但她比较精通毕摩文化,在山区彝族妇女群之中算得上是一位开明的女性。所以双老和大舅欧顶伊合——一位大毕摩所继承和运用的彝族文化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
 
  一是在山区彝族地区搞好工作的需要。二是自己热爱本民族文化。三是自知文化程度低,所以这些环境和问题迫使自己边工作边学习边成长。参加工作之后的那个军式的黄色挎包内常有两个本子,大本子是记录上级必须下传的文件或会议精神,其它地方的好经验、记录工作中遇到的必须向上级反映或汇报请示的社情民意等。小本子是读书记录,尤其是用彝语文记录民间的彝族尔比等。
 
  关于民族文化的写作背景,前述的是基础,现在要说的是,因为自己身为彝人,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民族,无论别人怎样看待或者被蔑视。我深深地热爱着我那山青水秀、风光无限的家乡,无论别人怎样形容它是蛮荒或者不毛之地。我深深地热爱着我那在国内外多元文化中都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无论别人曾称她是穷途没落的异端文化。
 
  在上述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基础上,我在担任洛乌沟区委副书记兼区长期间,也恰遇热爱和喜欢彝族文化的一位雷波籍的能格后裔中叫白万才的开明县长,批准或组织阿凉子者、马德清等一批文人主办一个县级的《螺髻山报》,在他们的影响和指导之下,投了一些题材虽好,文章质量不象样的稿子,后来终于有了《家乡的河》、《家乡的红军树》等文章被刊用,继而又在凉山报彝文版或汉文版上也有了少量的文章登出。也喜欢购或找彝文或汉文版的如《阿莫妮惹》、《勒俄》、《彝族史稿》等书籍来阅读。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以刘尧汉为首的彝族文化学派诞生之后,有机会读到了一些关于彝族文化研究成果的一些书刊,州上成立了凉山州彝学会时,自己申请加入并成为了第一批会员。我们县里也由我牵头成立了普格县彝学会,从此也有机会赴州府西昌、成都、云南、贵州等省市召开的彝学学术研究会议及活动,自己撰写的一些论文、散文、彝文诗歌、歌曲分别在县、州、省乃至云南《彝族文化》、《贵州彝学》等报刊上发表。这些成果,除了自己勇于克服种种困难而自学成才,成为了一个文化基础差而又执着的彝族文化研究土专家而外,与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与当地或州、省乃至全国彝学专家、学者、朋友、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彝诗馆:你除了文学创作,还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特别是正申遗“彝族火把节”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请介绍一下你们在这方面的成果与未来打算?且怎样做到保护与推广并举?目前有怎样的影响?
 
  火补舍日:自元朝以来彝族北部方言区,即川西南和滇西北地区的民间有“阿都都再日,阿列恒弄日”即“阿都地区的火把节隆重,阿列地区的彝历年隆重”的尔比。所谓阿都,是元初被朝庭册封的凉山东南部大土司。阿列系阿都属下十二土目之一。那么,尔比中为啥将阿都阿列并列呢?那是彝族尔比的一种排比技巧,尔比的每两句中都有雌雄两义所致。这一尔比说明了,阿都土司统治下的该区域彝民,对传统佳节火把节和彝历年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搞得最好的地区。
 
  因为当地民众有着历来就珍惜前述的两大节日,参与程度也比其它区域高得多的传统习俗,加之远古的开天辟地神木典约祖他们,偏爱这方山水,所以为当地人民“造就”而成为了一个今已成为国家4A(又在争创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大美螺髻山。若再好的景区不能没有文化之灵魂,根据这种需要,我们就在县彝学会基础上,再加一张牌子即螺髻山火文化研究会,系成一套人马两张牌子,有一百多号人的这批土专家土学者,本着立足本县、放眼本州本省本国乃至世界的精神,在发掘、整理、研究、传承、保护、弘扬包括火把节文化在内的彝族文化方面,配合当地党政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冲着火把节文化为主的彝族文化和螺髻山、温泉瀑布等独特景区和文化纷至踏来,增加了旅游收入,提高了普格知名度。根据这些情况,省、州文化部门相继授予我县为“火把之乡”。
 
  自州上成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之后,我也被聘为成员之一。在没退休之前,曾作过亲自策划或指挥全县8-10万人参加的大型火把节文化活动。退休之后参与策划或承担某一项具体工作。也参与和承担过州上举办的大型国际火把节文化活动的一些具体任务。如参加“火把节文化学术研讨会”或选美活动中承担评委任务等。
 
  新近,咱们彝族的火把节和彝历年,双双成为了国家级非遗名录,火把节还成为了全国十大民俗大节之一,被国际朋友誉称为“东方狂欢节”,还有望即将成为世界级非遗名录。
 
  说来也巧,我们这个彝族“火把之乡”成立的火文化研究会,在国家文化部向联合国教科卫文委员会申报世界非遗名录的第二次材料补报中。却起到了平常意想不到的作用,那是因为西方国家很注重民间文化研究机构的作用,若是补报材料上没有专门研究机构的盖章,很容易被一票否决。之所以,我接到了我们州非遗中心在北京国家文化部补报材料的领导和同志们的一个紧急电话,叫我立马背上“四川省螺髻山火文化研究会”这枚公章,赶到州文化局非遗办。然后,我们连同州文化局、州语委、州彝学会一起,四个单位的每枚公章分别都在36份补充申报材料上盖好再电传上去。
 
  在彝族火把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申报过程中,我们学会和我个人,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大量的工作是咱凉山州人民政府、文化局及其所属的非遗办(现改称非遗中心)做的。据我所知,火把节的申报是四川的凉山和云南的楚雄两个彝族自治州联合申报的。彝历年是凉山州政府单独申报的。
 
  彝诗馆:西方神话曾有普罗米修盗火的传说,彝人也留下了很多发现火、使用火的传说,请你谈谈彝族的火文化、火传说、火精神?
 
  火补舍日:说来也巧,西方有普罗米修盗火的民间传说,而咱们东方中国的西南彝族民间也有“阿普仔仔”盗火的传说。所谓“阿普仔仔”,系一种小巧灵龙而尾巴很短少的小灰鸟。相传是西南彝王阿普笃慕(居木、都木),把古蜀国的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臣,从成都平原迁徒到金沙江南岸的罗尼(大虎)山即今会泽县境内时,常见天王恩梯古孜家的三个女孩,飞翔到一个叫拜谷机嘎的仙境里玩耍。包括“阿普仔仔”在内的神物们,为了感谢阿普都木在洪水滔天之中救了它们之恩,有意识地常引阿普都木也去拜谷机嘎,与三位天女认识或玩耍对歌等。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三位漂亮的天女都对地王都木有好感,且都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神物们通过商议,先是派天鹅飞上天宫,向天王恩梯古孜家提婚,而遭到的是几次的臭骂和驱赶。众神物们又一起商议之后,派了老鹰、老哇(乌鸦)、青蛇、青蛙、老鼠、黄蜂等集体飞上天宫,向天王提请,允许让他家的三个女儿同时嫁给地王阿普都木,便又遭到臭骂和驱赶。被激怒了的众神物按事先的计划群起大闹天宫,老哇站立于宫顶狂叫,青蛙站上天宫火塘之锅庄上乱跳,老鼠爬上宫庭的神坛撕咬着老祖的灵牌,黄峰蛰伤了太后的脸面,青蛇咬伤了天王的脚……
 
  天王恩梯古孜在叫苦之中求众神物,如若能治好他和太后的伤痛,恢复好宫庭的原貌就可将三个女儿同时嫁与地王。众神物立即治愈了天王和太后的伤痛,且把天宫的原貌恢复好之后,兴高采烈地带着三位天女回到拜谷机嘎,分三房和地王都木成亲。
 
  但是,大家又为生活中没有火而发愁了起来,阿普仔仔主动请缨,要上天宫借火。当它飞抵天宫借火时,天王说什么也不肯。无奈之下,阿普仔仔假装回家而阴藏于天宫的屋檐下等待良机。果然天王恩梯古孜笑着对太后说,地上的笨人哟,连取火的办法都没有,找一小片金属与一小块礈石、纠威草相击或接,不就有火了吗?阿普仔仔听到后,得意忘形而“啊,听见了,听见了”地失声叫了起来。这可好,为之而愤怒的天王立即令宫里的仆人们围捕阿普仔仔。最后,正在飞进灶口时尾毛被扯掉,虽然在烟囱洞中得以脱险。
 
  当它九死一生而艰难地飞回拜谷机嘎时,人们和众神物们谁都认不出来了,虽然它盗回取火术,人们照它说的,请铁匠专门打制了一小把火镰,找来了礈石和纠威草,然后拿来相击或相接时,但见小小火星在纠威草上燃着了,一小股青烟升了起来,然后烧燃成一堆大火。在人们欢天喜地的庆祝盗火术成功之际,天王恩梯古孜见着了一大股青烟在拜谷机嘎续续上升时,惊叹“看来地王都木也不是可灭之人。”
 
  然而,上天宫盗得取火术的阿普仔仔,原来洁白的全身从此变成了灰黑,原来整齐的尾毛从此变短少了。至今只要遇着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季,小小的灰鸟阿普仔仔,常关顾一些村寨人家,或躲风雪或寻找食物。但家家户户都会保护对人类生存立过功的它过冬,而且将它对那一家的光临当作吉祥之兆呢。
 
  传说之二是阿妞举乌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现或发明了火。在猴子中进化而成的类人猿,在森林中捡食野果过程中,把硬果放在大石上,用找来的坚石来打击,然后击出了果仁,击得的果仁吃得香。在重复的劳动中,遇着了有些礈石块,在打击果子的过程中冒出了火星,火星溅入旁边的纠威草之中,燃起了山火,逃开了的猿人们发现过了火的林中尚有还在燃烧的余火,发现在其旁可以取暖,发现一些被烧过的野果或野曾肉比生吃的香,逐渐地就把火带进山洞内,找来干柴烧火取暖或烧野果或野兽肉来吃。这种传说比阿普仔仔盗回取火术要实际得多。且恰好被在金沙江南岸元媒出土的170万年时的古猿人遗址中,发现猿人们已有了用火术的情况相印证。
 
  传说之三是山火爆发,原来传说的是天上掉了一团火球至恩介机那山,实际是恩介机那的山火爆发,至今世界上还有许多大山,相距一些年代就喷发一次山火。为周边带来一些灾害。山火喷发的火流流向山中或山脚的林草中,引发了大火在四周漫延。除了它所带来的灾害而外,也为古猿人或原始人带来了一些熟果等熟食而外,也从中学会了用火取暖,烧食乃至煮食等技术,在有铜铁等金属矿石裸露的过火地段,发现了被火烧溶的金属液体或冷却后的坚韧金属块,继而成为了发明冶炼金属铜的技术。
 
  传说之四是山林大树遭到自然雷电击中,从而引发森林大火,出现前述那种情况等。总之,世居于祖国大西南的历史悠久的彝民族,关于火的起源,取火术的发明,自然火的利用等方面的传说有很多。还有特别独特的火把节的传说等……
 
  我在2000年在我们凉山州府西昌召开的中国第七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彝族火文化与人类文明》一文中曾说过:“对于生离不开火,活离不得火,死也化于火中的彝民族人民来说,火是工具,火是衣裳、火是武器、火是文化、火是图腾、火是灵魂。彝族是火的民族,彝人是火的人”的观点,这是基于咱彝民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对火特别崇敬的民族。
 
  要说有什么精神?我认为火有潜伏力,如山火、先是在较长一段时期潜伏于地下。火有暴发力,如山火暴发,顶天立地,惊动一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有传热力,如人们烧水煮食,蒸饭等。若是利用不当,它也可为人类带来烧毁房屋、草场、森林等灾难。
 
  至于说火文化,我们成立火文化研究会的目的,主要是面对我们这方人重视火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为在火把节那三天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支系,而是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贫富或等级,火把节夜晚这方尤如“满天星斗落人间”、“火树银花不夜天”。白天不管风吹雨打或太阳暴晒,扶老携幼地分别集中在一定的天然火把场或当今自然与人工相结合而成的火把场或火把广场。人山人海的欢度两天佳节等情况,以及这方有螺髻山风光和两三股温泉,还有距州府西昌近,有历史上著名远扬的日都迪萨等大小99个火把场等情况,为这里能打造而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名扬中外的旅游圣地,逐渐增加这方父老乡亲的旅游收入等。
 
  彝诗馆:请介绍一下彝族十月太阳与火把节的关系?现在有彝族学者积极推广用“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来过彝历年,你认为这是否行之有效?你是否相信能够获得成功推广?
 
  火补舍日:对于被当代国内外已故彝族著名的历史学和民族学家刘尧汉、彝族著名的天文学家卢央两老誉称为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的这部远古彝族先民的智慧和结晶。我是在担任了区级领导之时才从报刊上、从书本上认识的。尤其是刘卢两老和著名的汉族自然科学家陈久金合著的,1984年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彝族天文学史》、由刘卢两老合著的、1986年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出世、云南楚雄《彝族文化》这份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刊物问世以来才读懂了它。
 
  东方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根据宇宙间的太阳,北斗(我们方言区父老称之为什年,圣乍次方言日之“沙聂”),和地球之间,既有各自自动,又有围绕互动的规律。先民们长期地在“白天观察太阳运动定冬夏,夜晚观察北斗指向定寒暑”的基础上,在吸取原先曾创立过一部每月20天,每年18个月的18月太阳历的基础上,成功的创制了一部十月太阳历。
 
  这部历法每月用十二生肖轮三回成36天,每季由公母两个月构成72天,每年由五季十月构成360天,另加四年中前三个平年每年5天,第四年为闰年6天,平均为365.25日,与太阳回归年的365.2422日密近。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汉族)在为《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一书作序时指出:十月历这部“历法根据天文点(冬至、夏至、大寒、大暑)定季节,据太阳运动定冬夏、斗柄指向定寒暑。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规律。这规矩而整齐的历法,比我们应用的农历和通用的公历都方便、整齐、准确而便于记忆”。
 
  法国海外科学院于1990年1月5日在巴黎举办了一期“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专题讲座”,由法国著名天文学历法专家乔治院士作主讲,邀请了各国驻法大使馆文化参赞参加,由此可见彝族十月历是世界上一部很优学的历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十月历被发掘和考证出来之后,我们又惊喜地发现,原来,在我们生活着的多数彝乡山区民间的一些彝老,如本县内东部的日史阿则、阿列吉几、麻查乌丁、北部的比补扭牛、岸旦尔博,布拖县的莫什仆尔、喜德县的基什俄木,诺儿梯哈等,都会观察太阳、月亮、北斗和银河、启明星等二十八宿星球与地球之间的自动或互动规律,且他们之中有的还能预报每年气象的变化和农事生产的合理安排等。
 
  十月历的考证还表明,彝族两大节日夏季的火把节和冬季的彝历年源于十月历。十月历源自古老而科学的彝族天文学、彝族天文学源自远古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这就是彝族两大节日的科学起源。且其显著特点在于,两节都有天文点对应,古代先民们就在每年太阳运动之天文点“布久”(耿久、子久)即冬至天、用当今通用的公历换算就是12月21-22日过彝历年;在每年北斗斗柄朝上(北)指之天文点“智久”即大暑天,当今公历的7月22-23日过火把节。这比秦汉之后彝族十月历被废止,继而用夏农历作国家通用历法强  制推行而用其“十二月二十四”日作彝历年时间,“六月二十四”日或“六月六”日作彝族火把节时间,都是没有天文点对应的,所以是不科学的。
 
  再说,新中国成立已经有65年了,但由于不了解或不懂彝族在秦汉之前就创制和使用过数千年的十月历法,于是就沿用秦汉以来国内强制通用的农历、或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正式采用的国际公历作彝族过年过节时间,如凉山州的《自治条例》所规定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日”“每年公历11月20日为彝族年”的规定和乐山市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火把节日、农历十月初五为彝历年日等规定,都是与科学地起源于文明中国的十月历矛盾的,根本就没有天文点对应,所以也是不科学的。
 
  根据全国西南四省区的彝族在近一千多年以来过两节时间极不统一,与两节原来固有的过节时间差异大、又与两节的历史性、优秀性不相称的情况下。一个火把节在每年公历6月-8月三个月才过完,一个彝历年于当年10月至次年2月共五个月才过完。刘尧汉、卢央、陈久金三位先生曾提出过全国彝族两节时间废除不统一的习惯,实现统一一天过火把节,统一地于一天过彝历年的建议。四川凉山、乐山以及一些县市也在各自区域内作了一些实现两节时间统一的探索,新近也有一些彝族学者呼吁建议两节时间都用十月历原理来恢复统一。7月17日,昭觉县政协还花了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召开了一个用十月历统一彝族年时间的学术研讨会。并形成了一个《昭觉共识》。
 
  其中,我也曾在数年前在贵阳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彝学学术研讨会上,在2012年西昌召开的火把节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在凉山州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上都明确地提出过建议和意见,2013年普格县11月20日在螺髻山镇彝寨广场举行的大型彝历年欢度活动上,发表了《论彝历年火把节渊源及恢复节日时间统一》,后来登在《普格彝学》第六期上,也分发邮寄给了全州彝学界或省内外一些专家学者。2014年3月,接到省彝学会关于为第十届彝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撰写论文的通知后,在原来的想法和论文基础上又形成并上交了一份《恢复统一彝族两大节日时间意义重大——按十月历原理冬至过年大暑过火把节》的长篇论文,也被一些网站采用之后,接到昭觉县政协指定要这篇论文的电话。这篇论文被收入在《资料汇编》中,我也受邀请于7月中旬参加了该研讨会,还安排我作了大会发言,同时也受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的采访。
 
  因为我必须赶回普格主持一次与乐山峨边彝诗馆联办的“中国彝族火文化学术研讨会”,所以没能参加完昭觉研讨会,就向大会组委会请假提前离了会。在我参加的半天时间中,我的所见所闻证明昭觉是下了决心为州、省乃至全国彝区各级党政提供一个恢复统一彝历年的决策依据了的。与会的发言和研讨者都同意彝历年有一个统一的时间,但在具体时间上的争论还比较激烈,不同的意见有,把过彝历年的时间恢复统一在十月历的“布久”即冬至日的为一种;还是在十月历的十月份内择“良日”的为第二种;主张彝历年和火把节(简称为两大节或两节)时间都恢复统一到十月历之“布久”(冬至)日和“智久”(什年弄史久、什年久即大暑)的为第三种。在研讨基础上,最后形成了一个《昭觉共识》。虽然我不太满意这一共识,但也想到昭觉的确是为此而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彝族两节之一的彝历年时间恢复统一问题上,走出了宝贵的一步。所以,我也托人签了字。我们大家都应该充分肯定和支持难能可贵的《昭觉共识》。那么,我为什么对共识感到不太满意呢?那并不是因为我的论文和发言中明确提出的两节时间一次性恢复统一到在十月历之“布久”(冬至)日过彝历年;“智久”(大暑)日过火把节的建议或意见之另一半,即火把节时间的恢复统一没被采纳。而是《昭觉共识》的确是美中有不足。我斗胆指出的不足,那是因为把同源于十月历的火把节时间的恢复统一问题没能一次性解决好,虽然不是有意这样做,但历史将会证明我们在两大节日中只恢复统一一个节日时间而不同时恢复统一两节时间是不完美的。尤其是“火把节的时间不必要再改了,因为已经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基本统一了”的认识或言论、行为都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不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在理论上至少是忽略了十月历的科学结构或显著特点是,据白天观察“太阳运动定冬夏”、夜晚观察“北斗指向定寒暑”。二是在实践上只注重“太阳运动定冬夏”,而忽略或偏离了“北斗指向定寒暑”。三是在作法上半改半不改,即一个彝民族的两大节日中,彝历年的过年时间用本民族的十月历之“布久”;而火把节的时间又还用汉农历“六月二十四”。无论你怎么想怎么说,都是一个不彝不汉的两个节日。如若是在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说不了解或彝族有古老而科学的十月历,不懂得两大节日都源自十月历,那也许还说得过去。但从那之后,尤其是咱现在不仅了解而且懂了十月历,已在提倡用十月历原理恢复统一彝历年时间之际,再留两节中的一节,并让它继续陷于不仅比十月历的优越性差,而且比新中国在成立时就明确决定纪年“采用公历”而没被国家作为纪年的,此公历的优越性还差的农历之中呢,我们为什么在前进之中又留一个不彻底、不完整的两节时间改革问题给后代呢?难道还需为火把节时间的恢复统一再来一个《昭觉共识》或其它某一地方的共识吗?难道还要因此重复劳动而浪费一些精力和财力物力吗?如果说不恢复统一我们的两大节日的科学性和优秀性,有损于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彝族形象的话,说实在的,如果我们只恢复统一两节之中一节的时间,而无意中的忽略或有意之中的偏离或放弃另一节时间的恢复和统一,那么,刚才说的三个有损也可以说是仅恢复了一半。我这样一说,肯定又会象以往多次一样,遭到族人中的一些专家学者或领导者臭骂的。臭骂不要紧。我只殷切的希望他们在不冒火的情况下,用博大的胸怀广纳百川,为本民族完整、科学地传承、弘扬两大节的优秀传统,为据十月历把咱两大节日都同时恢复统一起来,而采纳我等的正确建议或意见才是大事。
 
  前面说及的两节时间恢复统一上出现的一些意见分歧或难度确实有,但不奇怪,一千多年来形成的两节时间混乱不堪已达到了世界之最,与两节的科学性、优秀性根本不相称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前述情况才是奇了怪的。
 
  那么,我们面前对怎么做才能科学地把起源于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的两大节日时间全面、系统、完美的恢复统一起来的这一问题。我认为分歧和难度不可怕,只要中国彝民族,尤其是他们之中的先进分子们,如从国家机关、滇川黔桂四省区、各州市县和乡村组各级党政领导及所有干部、各级各类彝学专家学者、知识分子、农村毕摩和德谷们带头做起。把思想认识提高到恢复统一本民族两大节日时间上,关系着四省区一千多万同胞的福祉,有利于增强本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与国内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大团结,有利于本民族和祖国大西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强民富的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这一高度上来。顾全个人、家庭或氏族,支系或个别区域的利益都小于全民族团结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大利益这一大局。这样一来,同时恢复统一两大节日时间,全民孜某耿里地在每年十月历的“布久”(冬至,公历12月21-22日)日欢度彝历年;“智久”(大暑,公历7月22-23)日欢度火把节的目的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我们的祖先在万年以前就靠他们的智慧和结晶根据宇宙间的太阳、北斗、地球运动和天地人和的观念和作法,创立了一部闻名于世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并用这部优秀历法兴起了分别在每年冬季和夏季欢度的两大节日,而今我们全民族都有恢复统一两大节日时间的强烈期盼,我们又有党和国家那光辉的民族政策指引,有各兄弟民族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
 
  彝诗馆:你县除了彝历年和火把节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殊的彝族传统节日?彝族古老的婚礼仪式、葬礼习俗之类的传统风俗还在遵守吗?
 
  火补舍日:前面已说过,地处凉山东南部的普格县,属咱彝族北部方言区所迪次方言区,元朝之前系国家历代皇朝和姓日什的宁卫双重统治,故彝名曰日什普基。从元朝至解放前夕,受国家皇朝和地方阿都土司的双重统治,之所以古有“阿都都再日,阿列恒弄日”的尔比,今有大美螺髻山和温泉瀑布等国家4A(正在争创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和彝历年、火把节等彝族文化相结合的显著特点,加上区位优势和交通方便等好基础,所以火把节和彝历年,都是比其它任何地区隆重和热闹非凡的地方,凉山州委州政府把民族文化作为全州五大资源之一,我县提出的“旅游富县”政策和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不渝地把两大节日打造得越来越好。
 
  至于这方的传统节日,虽然也有“阿依慕格”(儿童节)、“阿莫正木(妇女聚餐)、三月三洗温泉澡等节日,但都是一些形不成规模或小区域或氏族性的小节日。由于本县的18万总人口中,彝族占82%,所以古老的彝族婚礼仪式、葬礼习俗、大体上都还遵守。但在县城或沟坝已有一些青年人的婚礼既有彝族婚俗,又有学汉族乃至老外婚俗的。葬礼也与婚礼一样,农村还保持或遵守古习俗,县城及周边基本上集中在县城东郊松林中的现代宾仪馆举行。如长老去世时,主人家和舅或娘家或女子家分别找来能说善辩的德谷或克智手来致悼词,找9或11男青年在一位长老的带领下唱挽歌,找9或11位儿辈的媳妇们集体跳献酒舞等。这方彝人当下依然还是保持着死尸火化的习俗,区别仅是用柴火化尸还是进现代化的火葬器。其实火葬器还是含芋彝人死后火化的原理,只是有了方式上的区别而已。比如我,已经快是七十老者了,所以曾给家人和子女、亲友们表达过遗嘱:我去世时,一是丧事简办不搞铺张浪费。二是拿入火葬器化身灵魂照样可变虎,还可为县城之郊的风景区节约两颗大松树。所以,我认为诸如婚俗、葬礼这些古老的彝族习俗,只会伴随着将来全国各兄弟民族都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之时才会消亡,还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虽然古老习俗中有些陈规陋习必须改进,如死了一个老人就杀136头牛等铺张浪费的习惯不改不利于后代的脱贫致富或发展进步,又如一对青年人成婚非得花数十万乃至一百万这些本来也不完全是彝族固有的习俗,用泡沫式的金钱拼就而成的新家庭是不会有真正幸福的。
 
  彝诗馆:你对在推广民族文化中“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句话有怎样的看法?
 
  火补舍日:我认为对这句话我们应该从其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或认识。在广义方面,如象咱彝族是由世居于祖国大西南滇川黔桂诸省区五种方言二十六种次方言,着不完全相同的服饰的一千多万人构成的。咱中华是由居住在34个省市区和港、澳、台的56个兄弟民族,13亿总人口构成的,全世界是由分布于五大洲四大洋上的黄、白、黑、粽四个不同人种两千多个语言、文字、服饰、饮食和生活习俗不同的七十多亿人构成的。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当中,归纳下来就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换言之也就是有些事物有其广义,而另一些事物有其狭义。
 
  就拿人类本身来说,都是些人而生来都需要吃饭、穿衣。也都有七情六欲,这是共性。然而人有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个子、不同的长相、不同语言和文字、不同服饰和饮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思想或素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财产、不同的发明创造等等都是个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发明或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干果来解决吃饭,制革或种棉花或制造化学纤维来解决穿衣问题,饲养家畜家禽来解决食肉问题。发明和制造机器来为生活生产服务。这虽然都最先由一些人或民族发现或发明或创造出来的,后来成为众人的或是世界人类的了,已经在人们脑海里成为了思空见惯的东西或事物了,换言之也已成为升华之后的广义了。
 
  但人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总得在不断的发明和创造,大家还没有对其耳闻目睹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或独具特色的物、人们就会把它当作新鲜事物来看待或推而广之。
 
  例如:在我们国家文化部将中国彝族火把节作为世界人类非遗名录向联合国教科卫文委员会申报过程中,作为火把节保护和传承较好的火把之乡的火文化研究会,上面要我们在补报材料上配合州级三个部门盖上章,想必已盖这枚的36份补报材料中,除了州、省和国家文化部保存一些而外,一部份已垮越到大洋彼岸的纽约,并可避免没有专业机构的章而被一票否决问题。盖了章而从州府西昌返回县城的大班车上,我得意的暗笑:“嘿,这算是歪打正着吧?原来成立时曾遭一些人嘲笑的火文化研究会之名和公章还飞越国界进入世界联合国,这算得上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了吧?因全世界就只有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的这个火文化研究会,也就只有这枚公章”。那两天的往返虽然没有单位给我这位退休老者解决车旅、食宿和误餐等费用,但心里总是为我们能在火把节申遗方面起点独到作用而乐滋滋的。这件事让我第一次品味到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句真话。
 
  彝诗馆:你会说彝话吗?你会使用彝文吗?你是否感觉到彝族文化的没落,以及彝族语言的逐渐消失?你是否为了改变目前彝族母语危机的现状而努力过?请具体说一说。
 
  火补舍日:我当然既会说彝话,又会使用彝文来记事或写作。这是因为,我们凉山是当下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450万总人口中,彝族人口占52%。我们县是个小县,总人口18万多当中彝族人口占82%。这是我还会说彝话会用本民族文字的社会基础和优越环境。况且,我自己是非常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人,认为不会彝话也不会使用彝文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背叛行为,也是一种耻辱或悲哀。尤其在身处自治区域之内的人更是如此。例如我不会或不说彝话,怎么能再与我们父老乡亲,我的亲戚家们、我的同龄人群沟通或交往?那我枉自是一个彝人,他们对我会有什么看法?我在乡、区级担任领导职务期间,面对我众多的父老兄弟姐妹和儿辈们,不把上面用汉语文制定的政策、文件精神,先自己把它读懂弄通,然后通过自己把它变成流利的彝语言,进行传达或宣传讲解,让他们马上能听懂,让他们少费精力花时间,自己的工作效率也反而加快了,这种一举多得的事情,作为党和国家的基层彝族干部来说,何乐而不为之?
 
  前面已说过,我还没退休前,在县区乡村组都任过正职或副职,我用彝族两种语言,面对自己的同胞的场面,我就用全彝语讲话,面对半彝半汉的群众时,我选择性的既用彝语又用汉语,面对汉多彝少的机关干部会或是学术研讨会,我就多用汉语少用彝语来讲话或发言。我在岗时经常使用的两个笔记本,大本子用来作汉文书写上传下达或下情上达之用的内容,小本子是用彝文来写或记录彝族民间故事或名人轶事,彝语尔比的。这样做的结果,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水平,还提高了自己的演讲水平,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省了时间,这就是我使用双语双文的深刻体会。
 
  在我发表在县、州、省各类报刊杂志中的文学创作和彝学研究论文中,绝大多数是用汉语文书写的,少部份是用彝语文书写的。例如由我任总编的《普格彝学》或在凉山日报彝文版、《凉山文学》上,都时不时地有过我的彝文文章,只不过署名与用汉文书写的文章上不同,因为“乌立”既是我的父母亲取的小名又是我的彝文文章的笔名。
 
  至于彝语和彝文,彝族文化,彝族风俗习惯还能维持多长时间的问题,我认为这由中国的国强民富程度来决定,也需要用彝族和西南彝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好否来决定。因为凭想象或人为的强拖硬拉是会起反作用的,这样的事在历史上的教训有过很多了。
 
  彝诗馆:你县诗人周发星独立操持着《独立》和《彝风》两份诗歌民刊,在全国民刊诗歌界有很大影响,每年都会有全国各地的诗人专门来普格与他相聚,普格除了举世瞩目的“火文化”之外,另一方面也成为了诗人的朝圣地之一。对此,你是怎样看待发星以及他的诗歌及办刊行为的?
 
  火补舍日:出生于我们县的诗人周发星,彝名叫“木智”义为明星,那是我构思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给他取的,这既是其汉名之近义,也更是咱凉山彝州第一位老州长瓦扎木基(应用智)的同名,是很有意思的。他也很喜欢这名字,我所认识的文友们也很喜欢这名字。若他在诗歌界不是一位明星,若他不是我的知心文友,那可想而知是不可能为他取那么好的名字的。他还有一个外号叫“周胡子”,的确这相貌和名字也都是很独特的。以上三个名字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既独特又好义的名字,这算是好人有好名字吧。
 
  我们的诗人发星,他既是一位成就颇丰的高产型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在州内省内,而且在国内诗歌界有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越了国界。亚洲各国一些华语诗歌界的朋友,要么就向他索要作品,要么写信求教,要么电话采访或祝贺等。在不久的将来,他的一些诗歌要被翻译成英语或多种外文,出现在世界各国诗歌或文坛上。他又是一位豪吉味精集团的元老之一和先进工作者,从来没有因为他大量的写作而影响过他的本职工作。相反的厂方交给的任务总是比别人完成得既早又好。他更是家里农忙季节的得力的体力劳动者,收谷子、搬玉米、挑粪除草等没有他不会或不干的?他还是本县州内省内乃至国内诗歌和彝学界中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不仅与名人们有交往,也把刚步入诗歌大门的后生们扶上马,更把已走上正规道路的中青年人送一程。对于我辈七旬老人,无论是彝学工作还是个人写作,都经常得到他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他还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00元资助《普格彝学》的创刊。他虽然从来没有获得过州县党政部门授予的“民族团结模范”,但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已经是非常够格的“民族团结模范”人物了。例如他创办民刊《彝风》、编辑《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当代中国边缘民族诗歌大展》等等……
 
  关于这方已成诗人“朝圣之地”的说法既新颖又古老。所谓古老是因为,我也暂时说不清楚这方的风水是否特别适宜生长或孕育著名或不著名的历代彝汉诗人的地方?史诗《勒俄》中的主人翁蒲火,为能寻得一处“上有山坡宜牧业、下有坝子宜稻谷、中有平台宜人居”的理想之地,在西南彝区历尽了千辛万苦,却能在普格县城西面的螺髻山中南段日什博肯(今海口风景区)居住了一段时间,并育了三个儿子,他们留下一个“争母石刻”之后,又分别背着母亲灵牌的上中下之一节向东方走去,渡过诺日(金沙江),最后定居了自兹蒲乌(今云南昭鲁坝子)发迹的千古记载,这方水土是《勒俄》这本彝文史诗浓墨重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
 
  已名扬中外的彝文叙事诗集《阿嫫妮惹》的作者,已由我等彝学学者祥实地考证。作者叫阿列嫫阿牛,系我县北部阿列土目家之女,后来被父母强迫包办婚嫁到大渡河北岸今汉源县的黎李土司家。因夫君原来是一个除了吃喝玩乐而外,象刘备之子阿斗一样不理政事的傻子。可怜的阿牛多次提出要退婚回娘家的强烈要求而终被关进了牢房。因为阿牛嫁到有权有势、经济很富强的大土司家之后,对手下的仆人丫头们是很关心体贴的,所以她和他们也都从内心里对阿牛打抱不平又没奈何。当知道好心的阿牛想写诗歌之后,得到了她和他们的暗中大力支持,背着大土司家为她购来了纸和笔。阿牛处心积虑的写呀写,终于在汉源大土司家的牢记里,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写成了《阿嫫妮惹》这部诗歌集。并托人长途跋涉地送回娘家,可惜因当时交通闭塞,江河阻隔,书稿在半路上流入大渡河南岸今凉山州境内的圣乍次方言区,幸遇好心人将它保护并传抄。幸得能在彝区传播开去,甚至后来被法国人带到巴黎,翻译成了法文诗歌集……
 
  经我们考证:这位著名彝族女诗人的娘家阿列土目家,系大凉山东南部阿都土司辖区内十二土目之一。阿列土目家的遗址就在本县瓦洛乡什尔村儿乌组。周边确实也有诗中记叙的、阿列日嘎(拉青河畔)、阿列波峨(大山)、阿列达典、阿列拉木觉、阿列老嘎、阿列色洛等家乡的地名。这是一个山青水秀的美丽的地方。难怪诗人在字里行间是那样地思念家人和故乡。例如她写道:“但愿能回阿列山脚下,依偎父母身边撒撒娇。能在阿列日嘎河畔,与儿时同伴相玩闹,能回阿列山坡上,与兄弟姐妹叙叙旧”。“山脉长绵的,要算木且山(今月吾、菜子、采乃等乡境内的木且山脉)。平坦无边,一是的洒拉地坡(今昭觉县地坡乡境内的一个美丽的小平原)”。“人生呀人生、不该成女性,嫁去远方真命苦;河流呀河流,不该成为拉青河瀑布,叠落九层便是苦”(拉青瀑布,位于瓦洛乡附近,今属昭觉县拉青乡)……
 
  历史发展到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这方水土又孕育出已故彝族著名诗人、作家麻查尔聪(马德清)、高小毕业生作家阿凉子者、汉族作家杨俊真、李全一、彝族诗人阿什以曲(毛小兵)、彝文诗人什扎日海,著名歌唱家俄木莫各各等。近几年来,又脱颖而出80后的拉马文才、90后的阿打色轨、比曲吉布等一批新秀才。
 
  另外,这方的彝族民间,依然还处于优秀传统中的克智尔比(诗歌)的汪洋中,在婚礼、在葬礼、在调解、在交际、在祭祀等大型场合中,毕摩德谷或民间诗人,克智手们,都在以滔滔不绝的或“五言”或“七言”或“十一”、最长以“十三言”彝语诗道古论今谈天说地。
 
  所以无论这方的风水,还是民间的诗歌海洋都是滋养和孕育诗人或文人的最好温床。当然要加上个人的天赋加勤奋好学。所以我们的木智、大胡子发星能成为一位国内外著名的诗人,不是偶然的。
 
  他经常手把手的耐心细致的指导彝族青年知识分子们写诗歌、散文、论文等。从精神物质以及写作、编辑、办刊上无私的支持彝族青年打工诗人阿优在沿海汉区办彝族文化素材为主的汉文民刊《飞鹰》,支持普格中学高三还没毕业的比曲积布创办个人民刊《蓝鹰》《红原》。另支持藏族、回族、水族等诗人。
 
  发星是一个人,如他有三个独特而好听好义的名字一样,他一个人能起3至4个人的作用,真是难能可贵。我们为有这样一位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诗界明星而高兴,更为能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而自豪,我们衷心地祝愿发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绩。
 
  咱普格虽然仅从面积和人口上看是个小县,在经济上也因没有大的工矿企业而是个穷县。但在文化和旅游资源上是称得上“自然风光美、民族风情浓”的不可多得的宝地。因为这里已经有了“火把之乡”的称号,但我认为这里也是“彝年之乡”,因为其它区域和县没有像我县那样在一定的大场合举办大型彝年欢度的举措,而我县已年年都在螺髻山镇举办数万人规模的大型彝年欢度活动;这里是“诗歌之乡”,因为从古至今这方山水是孕育诗人的地方;这里是“旅游之乡”,因为这方有大美螺髻山和彝族文化作其灵魂;这里又是“温泉之乡”因为除了有世界最大的色木洛温泉大瀑布,县城北郊地貌式温泉而外。目前还在开发一股地下式温泉。所以这方事实上已成为了国内外各族诗人或文人“朝圣之地”也是不足为奇的。新近有全国二十个省区市的彝汉藏等民族,200多名诗人或文人响应我们今年“火把杯诗歌大赛”。有来自北京、四川、云南、湖南、广东等省市的80多名著名诗人和文人来火把之乡普格参加“中国彝族火文化学术研讨会”就是最好的例证。
 
  彝诗馆:你们“火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普格彝学》刊物,虽然设计、排版等有所粗糙,但从我接触到的有关彝族区域性刊物来看,可以称得上是彝学权威信息含金量很大的一份可作收藏刊物,一个县级刊物能有如此之眼光与胸怀是不简单的,对此,你作为主要的操刀者,对这份刊物你有什么样的期待或未来发展方向?
 
  火补舍日:首先感谢你对我们《普格彝学》眼光和胸怀以及具有收藏价值的高度评价,其实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其次也感谢你中肯地指出了我们在办刊工作中的粗糙之弱点或缺点。因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也可算是我们的特色。民间尔比曰:“谁扎的‘日布’就象谁”。这与我这位主操刀者执着而水平不高很有关系。
 
  我们县的彝学会和火文化研究会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张牌子,其中的县彝学会至今已快满18年了,火文化研究会也14年了。学会成立的初衷是,我们认为各级彝学会是祖国大西南彝区滇、川、黔、桂诸省以及各州市县或各支系各区域彝族同胞之间交往或团结进步,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扭带,各地各级彝学刊物是发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彝族优秀文化、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先进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本着扬弃的人类经验研究该区域人民怎样抛弃陈规陋习,弘扬成功经验或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平台。我所概括的三个一即一个座桥梁一根扭带一个平台,是我本人亲自组织本县的一批能写能说又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和我一样的土专家们,共同创建普格彝学会和火文化研究会,我也成为了州彝学会的常务理事或理事,四川省彝学会理事。并多次参加过滇、川、黔三省轮流两年主办一届的全国彝学会学术研讨会,甚至在巴莫阿依史布嫫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何耀华先生的共同推荐下,参加过1999年9月9日,在云南石林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彝学学术研讨会或彝学研究活动的切身体会。
 
  而且从我所见所闻的情况来看,人家云南、贵州两省的省市区县几乎是在彝族居住的地方都成立了彝学会。唯独咱四川如乐山、攀枝花、雅安、宜宾、泸州数市和甘孜州以及诸县都没有成立彝学会,如凉山17个县市中到目前也除了普格、雷波、越西、喜德、布拖五个县成立了县级彝学会而外,绝大多数都不知什么原因迟迟不成立。这与滇、黔两省中的一些县如云南的大关、鲁甸等县,彝族人口仅有五六千人也都成立了彝学会的情况有较大的反差。
 
  我们成立得较早的彝学会,坦白的说,也遭到过不少的疯言冷语,甚至公开批评或责骂,不支持或支持不够等。事实上,我们已经成立的州或县级彝学会,不仅在发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彝族优秀文化,抛弃陈规陋习,在旅游景区景点与彝族优秀传统和习俗的有机结合,在火把节、彝历的宣传和大型活动的策划、节日时间的确定、承担一些任务等方面都成为了当地党政部门的得力参谋和助手等,说穿了是为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为旅游兴县兴州服务,为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服务的。
 
  之所以,作为县级彝学刊物的《普格彝学》,我们将会不断地改进工作上出现的缺点毛病,总结经验等。还将发扬成绩,把它办得比原来更好一些,当我接到我那在史姆恩哈的阿普阿马和毛邓爷爷们联合通知之后,我的后生们将更会把这份刊物办得有声有色的。
 
  彝诗馆:一般情况下彝族人的名字是四个字,但是现在很多人为了在外面寻找工作方便,刻意隐瞒自己的彝名而使用汉名。我的问题是你及你的家庭成员的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彝名还是汉名?如果今天再让你选择一次,你在你的身份证中选择使用彝名还是汉名?请说出你的理由。
 
  火补舍日:关于人的名字,无论是那个民族的人的名字,那仅是个符号而已,当然也是一张个人的名片。咱们彝族人男姓的名字,绝大多数的确是四个字,前两字是姓民,符号后两字是个人的名字。这是姓氏加大名的四个字,而在家庭或氏族或亲友圈内,每一位男性也会有加了小名的6个字,比如我的姓名叫火补舍日,若是加上小名或乳名,那就成了火补乌立舍日6个字。但彝族姓氏也有单字的,遇着这一类人,他的姓名仅有3个字,如我们州彝学会已故的副会长、我们的良师马拉呷三个字,马义为竹,拉呷义聪明之虎,若加其小名,那又成为了五个字。又如有少量男性人的姓名也是5个字,如当下在职的咱中共普格县委常委兼大美螺髻山管理局局长叫日伙布吉惹。前两字是姓氏符号,第三和第四两个字是其大名,最后的第5个字即儿之义。
 
  在彝族女性人姓名中,我们所迪次文言人的习惯是一般有5个字,如咱五道箐乡党委书记叫吉毕莫此扎。前两字是其姓氏符号,中间的莫字是女士名的标志或专用字,这好比俄罗斯的什么高娃、夏娃;或象日本国的女士名之什么美子还是真子惠子等。如若加上她的小名,那就多达7个字,一般是把小名加在莫字和大名之间。但圣乍和日诺次方言的女士之名字,与我们这方小有区别,如,咱其父亲系圣乍次方言人的彝族历史乃至全国各族历史上、双双于同一天考取美国名牌哈佛大学的巴莫阿依史布嫫、巴莫阿呷曲布嫫之美名的七个字中,前两字是姓氏,第三、四两字是小名,第五、六两字是大名,第七个字是女士专用字。
 
  你问我的家庭成员用彝名或汉名问题,回答是我和我的老太婆,我的三个子女,我的家孙如火补拉哈、火补拉毅都是正宗的彝族名字,身份证上当然也如此,但女婿及外孙的就每个人都有彝汉两个民族的两个名字了,身份证也使用了汉名,彝名和前述的情况一样,汉名就只有三个字或两个字了。至于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用4个或6个字的彝族姓名,但到了家孙儿之后的后代,也许还取彝族姓名,也许要改取汉名了,我的愿望当然是我的第四代之后的后辈们都一直沿用彝族姓名,但他们能否坚持是他们的事了。
 
  就目前西南四省区而言,象凉山一样彝族人口占大多数的地方,取汉名的虽然有但是比例还不大,而有些已是汉多彝少的地方,名字上的汉化程度象穿着和风俗一样,比例就越大。
 
  如果将来真正的会有民族消亡的那么一天的话,不光是咱彝族,全国56个兄弟民族人的姓名也都全部成为“中华”或“华”姓是有可能的。我认为,只要国家强大人民福裕,民族之间没有压迫没有歧视没有差别的时候,我们也就用不着怜惜取共同的“中华”或“华”族的姓名或名字了。
 
  彝诗馆:你是否认可彝民族是一个拥有酒神精神之光的民族?
 
  火补舍日:不应该把彝民族看成是一个拥有酒神精神之光的民族。世界上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有酒或酒文化。区别只是有些民族的酒文化多一些,一些民族的酒文化少一些,咱彝族属于酒文化多一些的范围。
 
  一、民间相传彝族先民中,有一个叫色色帕尔的人,最先发明了酿酒术。说的是在某一年,彝民族把它当作五谷之王的荞麦获得了大丰收,除了供人食用不完而外,拿了一部份喂家禽家畜,然而还有剩余。聪明的色色帕尔从山上找来了一些不同的药草,研制成一种叫“顶”的曲子。把荞麦晒干、筛洁,然后把“顶”均匀的撒入其中,用大木桶泡九天,发了酵之后分别装入大蒸子里,把蒸子抬于火塘上的大锅里,锅里倒入或保持适量的水。然后用大火烧煮或蒸,大蒸子和荞麦中放一小木桶。大蒸子上面又支起一口小铁锅,也倒适量水,蒸烤到一定的高温程度时,支在最上面的那小锅的锅底层的水蒸气酿成了酒液,在锅底尖上集中滴入小木桶内,一旦观察到小木桶满了就取出,并装入罐子内封好,又让他陈一年半年,就可以品用了。
 
  色色帕尔发明的酿酒术成功了,亲友邻居一来祝贺,二来品酒。过年的第四天,他也叫夫人提了一袋古人用小羊皮做成的小口袋,荞麦酒和猪肉,冻肉、香肠,用燕麦做成的小袋炒面,回娘家拜年。他家还用一袋荞麦酒和猪头作为贡品上贡给“乌慕”(国王)。宫庭的“乌慕”和家人,大小官员品了色色帕尔烤的荞麦酒,都觉得是好酒。
 
  “乌慕”派人请色色帕尔入宫专任酿酒和礼仪师。从此王室和宫庭,每遇逢年过节必用酒,祭祀祖灵必有酒,大小宴会必有酒,婚丧场面必有酒……。根据自身饮酒的体验和别人喝了酒有大醉、中醉、小醉和不醉四种情况。色色帕尔又提出了适量饮酒的办法。那就是“一杯(用木质或皮质制作的小酒杯,每杯约有二两)值金,两杯值银,三杯不值狗”。换言之:“喝的第一杯是金杯,第二杯如银杯,第三杯不如狗尿”,意思是提醒喝酒的大爷儿们,适量喝酒,最好只喝一杯(二两)即可,再喝也只喝第二杯,不要再喝第三杯了,因为喝下的酒量越多,酒德就会随之而下降。一个堂堂大男人,醉了的形象与原来相比,无法形容,他提倡的核心意思是文明饮酒的文明酒文化。
 
  汉族酒文化中,也有一则顺口溜,说的是人们喝酒醉酒有四个不同的阶段:“轻言细语是第一阶段,豪言壮语是第二阶段,胡言乱语是第三阶段,不言不语是第四阶段”。
 
  彝族先民中的酿酒发明者色色帕尔提出的文明饮酒的理论和汉族酒文化中提醒的“四个阶段”,我的体会也很深,彝族酒文化之“三杯”即“金、银、狗”三种不同价值,我也分别经历过,也算是“酒精考验”了吧,真是不应该。在记忆中,我大醉过四次,那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至2001年退休这一阶段,也就是说担任了区长、县农委主任、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的有一小小官位期间。
 
  彝族酒文化中,逢年过节祭祀祖灵的祭品之中,大型的祖灵超度仪式中大中小不同宴席、婚庆、葬礼、调解纠纷、解冤仇、向长老或兄长拜年拜节都要用酒。但其礼仪也很有顺序、祭祀祖灵的场面是先祭祀灵,求祖灵保祐子孙安康,然后分在场人辈份和年龄大小依次喝酒,但妇女和小孩不喝。
 
  在大小宴会上,先宾后主,也分辈份和年龄大小,除了婚宴上而外,一般情况下,青年男性们也不参与喝酒,只集中力量做好宴会服务,妇女中除了贵官大人家的老太而外也不参与喝酒,仅在为岳父母举行葬礼之儿媳们献酒舞之后,司仪长老手中那杯酒可以转着来喝一口,意在吉利。
 
  在征战中之前,有为壮士们行壮行酒的仪式。在民族或部落的结盟仪式上,打一头黑牯牛,将带着头的牛皮挂在木架上,结盟人分别从牛皮架下钻过去,再喝血酒,发誓从此团结一致。在没牛的情况下,也可喝鸡血酒。例如,公元1935年5月,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举行万里长征而路过大凉山彝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咱彝族首领果几约旦在彝海饮血结盟时,因受条件限制来不及找酒,就用彝海之水代酒,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成为了红军与彝民之间的千古传奇。
 
  在彝族传统的酒宴上,按照前述的顺序先宾后主,从上到下的每人一杯,宾主双方长老致词或演讲过程中,边讲边喝,大家也边喝边听,酒量较大的就把空杯子还给为大家服务的主人家之青年人,青年们倒满了又敬献上去。除了结盟仪式而外,没有相互干杯的习惯。根据个人的酒量情况,慢饮细品,不喝了也可以。虽有个别酒量大的喝得多,也有极个别贪杯者喝醉的现象。现在有些文人墨客说彝人喝酒方法是大瓶大碗的“转转酒”,其实,这仅是在没有那么多杯子的特殊场合下才如此。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让大家有吃有穿有酒喝有钱用了本是好事。但是一方面是参加工作的彝人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大吃大喝的不廉生活中,甚至有些很有才华的年轻干部也必须要过“酒精沙场”这一关,上面争取资金过程中,曾有过相当一级的政府官员让一个彝族干部喝一杯给十万元,喝了20多杯同意拨给200多万元资金之后,那位局长的身体和官位也垮了的“笑话”。这实际上是一种滥用权力或污辱的行为。但汉多彝少的区域或官场已有相互干杯的习惯了,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干部也已经学会了干杯的礼节。也有过一些贫困县因为自身酒文化太浓,把上面带着项目来的实权部门领导“得罪”而跑了之后,争取不着项目和资金,既遭上面冷眼又受下面责备的。有些彝族年轻干部,根本不懂自己民族酒文化之优秀方面,自己大醉了还在别的兄弟民族面前炫耀“这是我们彝族的酒量和习惯”。既伤身体又让别人看不起。这样,有些干部遭着了酒精中毒,先是手肢抖了,然后是鼻尖红了,继而是面黑身瘦了,结局是肝或肠痛的疾病把他的生命结束了。人才可惜不说,丢下其妻儿父母一家人,于个人、家庭、单位、民族、国家都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最近以来,党和国家加强了廉政建设,干部职工大吃大喝情况已有改进,酒文化也正在恢复正常了,但农村的大爷儿们还不知道城镇人已如海水退潮一般不再重视“干杯”战了,但他们中有些人不管懂不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干杯,什么场合不应“干杯”,甚至有些人连什么叫“干杯”的含义都不懂得就只知道“干杯!”“干杯!”的边叫边喝,喝醉了有些酒德不好的人还要两人打架或打群架,或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我认为,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上的彝人,也无论你是富人还是暂时还没富裕的彝人,全彝民都要明智地把彝族酒文化归在彝族美酒的发明家色色帕尔提倡的“一杯值金”的文明饮酒习俗上来。情况特殊或酒量较大者,也不要超过“二杯值银”这个量,这大概有4两白酒了,够了!人人都千万不要做喝“三杯不如狗”或“第三杯如狗尿”的大爷儿们。如果是喝啤酒,也可以换个等号为喝“一瓶值金价,二瓶值银价,三瓶值狗尿”。如果居于祖国大西南的一千多万彝族同胞都能这样做,就把远古时期文明的彝族酒文化恢复到优秀传统上来,就会使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身体素质和形象大为提高起来。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是象我这把年龄的长老和各级干部,尤其是在党和国家各级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的“阿木考”们要带好头,敢于以身作则。二是有精力而正在经历着“酒精沙场”的中年们赶快醒悟起来。三是青少年们也就是说我们的好后代人都千万不要误入“好酒民族”这一歧途,不就好了么?
 
  彝诗馆:你对大凉山部份彝区毒品泛滥、艾滋病漫延、贫困滋生、丧葬消费过度、家支观念复兴、婚嫁聘礼高额等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负面情况的发生?如果让你提一个可行的良策,你会怎样来处理?
 
  火补舍日:你说是大凉山,我说是在全省300多万彝族中都已有了你所提的当前出现的这些负面影响。只是支系或区域之间轻重不一样,凉山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
 
  我认为,对咱彝区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要客观的、辩证的看。一方面是解放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如目前凉山彝州的成就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一样,比解放前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咱彝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西南彝区因为资源富集,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地理位置特殊,所以越发成为了整个中国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一极。
 
  另一方面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有些政策和法律放得太宽了,如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官员中有少数人贪污腐化,多讲经济少讲政治“一切向钱看”,政策法律的制定或修定以及严格法制或执法跟不上。
 
  在我国历史上的清朝后期,英国殖民者把鸦片种子和买卖“捧送”给我国之后,中国各族人民深受其害。出现过中英间的鸦片战争等。尤其是彝族地区的官员和军阀们,把鸦片作为高额税收的来源。加之彝区多属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封闭地区。内地和沿海禁鸦片了,这方还在大量的种植,大量的交易,部分大爷儿们渴及全力的吸,到解放初期,才在党和国家的耐心教育加严厉打击的政策之下,鸦片(罂粟)和毒品在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全国绝了迹,这是很值得纪念的成果和好处。
 
  可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先是“金三角”等境外地区的贩毒集团和个人,通过秘密渠道,把毒品抛至凉山等彝区,让这方一些人在经济上受益,也让这方的一些人吃上了瘾。然后是勾引这方的一些人参与越国界搞贩运和买卖。再后来是这方的一些人单个或家庭扭成团伙冒着危险从秘密渠道捞一把。在吸毒贩毒人多起来之后,国内党政管是管了,但是管不好。公安也抓了一些罪犯,但老是抓不完,边界上控也控不住的情况。导致了从精神上、经济上、生命上使一些个人、家庭、家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之也就带来了扰乱一些地方的社会治安,经济纠纷,倾家荡产的损失。也有一些人吸了毒失去了理性就乱性,又导致了一些人、家庭、家族、亲友吸贩毒团伙哥们之间的艾滋病漫延。
 
  这方面的解决办法,还是要从党和国家政府加强领导,开展群众性的禁毒防艾教育,依法严厉打击,边境上严厉封堵。凡是参与吸毒又贩毒不良行为者,扣除农村政策性各种补助或扶贫款,公职人员中有此行为的开除公职等多管齐下才行。否则,一来会给一些人、家庭、家族带来更多的灾难,又有损族人形象,阻碍彝区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也有损于地方或党中央及其公安、司法、执法等部门的形象。甚至会涉及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否的大问题。
 
  关于家支观念,也有两面性,若是在生产生活、读书学习、生老病丧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进步方面是好的。但相反地利用家支观念阻碍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贯彻实施,在违法乱纪、铺张浪费、以强凌弱、不利各区域或全民族、乃至中华各族兄弟之间的团结友爱等方面是须坚决反对的。这方面,国家到农村的各级和干部全体共产党员都要带头正身。
 
  消费过度的情况确实也有之,原因是受改革开放之后负面形成的铺张浪费之害,二是本民族旧习惯当中有重葬习俗。近二十年来生活提高之后,有些在搬迁、儿女结婚、婴儿满月、子女升学时搞铺张浪费行为。还相互攀比。目前,各级党政或基层一些地方,在制定一些如老人安葬不能超十头牛,儿女结婚不能超60桌等一些政策限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还需坚持努力。
 
  至于婚嫁聘礼高额问题,也确实存在,同样也是改革开放,有了经济基础,一些人乱带头,政策没有约束,一些人只重金钱,还相互攀比等情况下才滋生起来的。解放以前讲骨头分等级,现在又开始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上重现了起来了,穷富分化,婚嫁彩礼越来越高,有些穷人无奈一辈子当光杆的情况也有之。其中婚嫁彩礼等级在某一婚龄姑娘是否有文凭或参加工作与否方面产生尤为突出。如没有文凭的农村姑娘的彩礼在10-20万元之间,有文凭或有工作的姑娘当中,我们这方的基本情况是中专毕业且有工作的是20-25万元之间,大专毕业而有工作者在25-35万元之中,大学本科毕业且有工作的,就在35-50万元之间,这是比较普通的现象,而也有个别的富裕户之间,也有50-60万元或更多者。
 
  若婚礼、安家、新修或购一套新房所花的资金,则需花费50-100万元左右。这除了大老板或极个别有权有势的贪官而外,一般平民那来那么多钱。
 
  依我看,这样下去对整个彝民族来说,危害性不小,党政部门尤其说充耳不闻,倒不如加强引导,加强教育,指导人民,改掉陈规陋习。至于彩礼,称法上绝不能说成为身价钱。我认为按照彝族传统婚俗,应有一定的,大众都能承受的一笔,限制在3-6万元范围较合适。
 
  彝诗馆:你相信人人生而平等吗?你认为现在彝区还在讲究黑彝、白彝、奴隶锅庄娃子之类的民族内部的不平等吗?如有,你会有怎样的看法?
 
  火补舍日:我的认为是:人与人之间,既可以有平等的方面,也有无法平等的方面。如解放以来60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党和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致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也越来得到了共同提高。如在享受文化教育政策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读书学习的权力,在干部培养政策上,每一个青年都可创造条件参加工作,在选举政策有选举或被选举的权力。在农村土地承包上,每一个农民都可有分得根据某一生产组土地的多少,平均分得一份的权力,在工资分配上,在文化程度上、工龄、职务或职称相同的情况下,每一个干部或技术人员都可以平等的享受权力……
 
  之所以再讲什么黑彝、白彝、奴隶、半奴隶的等级是没有必要的了。但现实生活中,四川彝区确实还有这些不利于彝民族内部团结的问题存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彝区,这种情况没有或者少有之。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是解放前的旧思想旧等级观念所导致。二是作为总人口中占70%的白彝当中,拉家支讲排场的现象较重,这就在无形之中迫使黑彝等级的人不得不凝聚起来,否则会使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当中受到排挤。当然也有个别黑彝等级的人,自持是历史上的贵族之人而为非作歹,影响不良者。也使曾在解放前曾处于奴隶或半奴隶等级中的这部份人小心谨慎地凝聚在一起或分散地存在。
 
  实际上四川彝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彝族中有土司、黑彝、白彝、阿加、嘎西等五个等级,那是典型的奴隶社会的产物。五个等级中,除了嘎西这一等级中有一部份是汉等兄弟民族人融入的而外,都是都木六子之老三秋涅和老四古伙的后裔。是经济基础和权力竞争能力的差异导致而成了等级。
 
  例如:元初被册封为凉山东南部大土司的阿都是古伙后裔朋能五子的后代,其谱系是……朋能—海能—海兰—阿都。 朋能后裔分化成为了三个等级。如阿都分化成土司,吉报、阿俄等分化成了黑彝、补古日伙等成为了白彝。分化的时间大约在宋朝末期。
 
  又如我们火补的来源,从谱系中往上溯,就会明白是古伙系的朋伙三子后裔,同样分化成三个等级。朋伙的一支在普雄地区成为了土司,一部份成为了黑彝阿候、苏呷、比补、吉迪等。其中的大多数象米子、里檗等就成了白彝。
 
  又如秋涅后裔的央古书补中,沙妈家成为了大凉山东部的土司,他们中或一部份近亲分化而成为罗洪、倮木、把青、洼扎、果几等黑彝,大部份成为平民白彝,如我的夫人的娘家吉木威池等。
 
  土司、黑彝、白彝三个等级的分化,从彝文家谱中可知,几乎都在距今30代左右,无论以25年还是30年为一代计,都还在750-900年之间。
 
  第四个等级阿加,实为汉语谐音安家演变,这个等级从解放初期的情况来看,多数被划成半奴隶。其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白彝,只有少量的源自其它民族的融入。第五个等级是嘎西,他们当中的一部份人是本民族人在部落和家支之间的战争中的俘虏或是强行抓来的,一部份是从其它民族中抓来或在人贩子或在其它奴隶主手里买来的家庭奴仆。
 
  解放初期也曾在划分成人时分为奴隶主、劳动者、半奴隶、奴隶四种。
 
  我认为,不管是奴隶社会中形成的等级,还是在解放时划分的成份,都已是过去的事了,不应再在新时期人为的去讲究或恢复这些旧观念和作法,否则,对这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发展很不利,更难在不久的将来赶上或挤入国内外先进民族行列。
 
  这种现象确实不利于彝族内部加强凝聚力和亲和力,应该加强教育,正确引导,象云南、贵州、广西的同胞那样,彻底地抛弃本民族之间的等级旧观念。从思想认识、言论行动上都从整个民族的福祉这个大局出发,才能有利于增强本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才会有与国内各兄弟民族之间增强团结、共同为实现国强民富的伟大中国梦的基础。
 
  彝诗馆:生为彝族,你怎样评价自己的民族?可以从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作评价。
 
  火补舍日: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声明的是:一是我出生于北部方言区所迪次方言区的四川彝区白彝等级家庭里。二是没有文化方面的高文凭或职称。填的文化程度那个中专文凭事实上也是歪的,因为只在州委党校参加了一年的中青班培训就得了的。也许那是党和国家想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副县处级领导干部而给予的特殊照顾。三是在干部职务上,我也同前所述仅是个基层副县处级干部,所以自画像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个退休老者。所以叫我对咱这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评价,不可能谈到点子上。但既然受访了也不好不说一些,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你和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同胞们批评指正。
 
  我冒名的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评价是:世居于中国大西南滇川黔桂四省区的自称为尼,他称为彝的这个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换言之也是个古代先进近现代落后未来很有希望的民族。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民族。
 
  所谓古老或具有悠久历史。一是彝族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猴子变成人”的历史观和唯物观。而在这个民族世居的云南开远小龙谭发掘出土了距今1500多万年的森林古猿化石,在禄丰发掘出土了距今800万年的腊马古猿化石。在元谋蝴蝶岭出土了距今300-240万年的“东方人”化石,又在该县出土了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化石。且在此处之外的地方发现了元谋人用火和用稻谷的遗物。紧接着又在西南各地发现了数十万年或数万年前的“丽江人”、“西畴人”“昭通人”、“沙井人”等古人类遗址和许多旧石器、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民间传说和古猿、古人类遗址的承接或连珠式的古遗址古遗物发掘出土相互印证,并非是偶然的事情。
 
  这个民族还先后建立过古蜀、古滇、夜朗、邛都等一些古国。在近代的唐朝时期,阿普都木(笃慕)长子后裔蒙什部在滇西巍山崛起,建立了几乎与唐相始终的南诏国,该国曾是大唐的臣属国或地方政权,也曾被南诏国王受了唐住地方大臣的欺辱而叛唐之时,是曾作为独立的国家与唐交战,分别两次歼灭派来进剿的十万和八万唐军。其强盛时的疆域曾扩到东抵播勒(今贵州遵义地区),西达伊洛瓦底江(今缅甸中部),南毗南奔、交趾(今东南半岛北部地区),北邻大渡河。最后,还是与唐重归于好,为多民族的中华大统一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所谓具有灿烂文化、主要或者比较显著作标志的一是古彝文;二是古老的天文学;三是十月太阳历;四是五行;五是先天八卦;六是先天易经等。
 
  但在近古的两千多年里,秦朝在西北崛起,灭了古彝人创建的蜀国和其它五国,统一了七国。他们用军事和政治实行“焚书坑儒”,在实现统一过程中,也毁了包括彝族先进文化在内的许多文明成果。汉朝推翻了秦朝之后,派大量的军队“开西南彝”,实行军事镇压和军屯,大量移民等政策,许多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如十月历被废止等。彝族成为了相对分散和落后的民族。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对彝区实行的民族好政策是旧社会历朝历代所无法与之比拟的,发生的巨变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尽管探索前进中出现过一些失误,但从大体上来看,是彝民族或西南彝区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虽然有一些存在问题待解决。我们相信,只要全民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增强本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加强与国内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彝族人民及其世居的祖国大西南是很有希望的。
 
  彝诗馆:你想留什么样的思想或文化遗产给彝族人?
 
  火补舍日:不敢说有什么样的伟大思想。但希望自己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对西南或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甚至曾对世界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也作过贡献的民族,再不要分什么等级骨头,不分什么氏族支系或区域。从天下彝族是一大家的大局,增进团结,顾全大局,逐渐恢复其古代先进或文明的形象,不做那些被其它兄弟民族嘲笑或看不起的事情。你需要别人尊重你,那必须首先尊重自己,然后也要尊重别人。贯彻执行好党和国家的民族好政策,抓住彝族世居的祖国大西南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资源富极物产丰富的重要增长极,成为了通东盟、出南亚或联结印度洋的古丝绸之路地区这一大好发展机遇。珍惜解放后的60年发展成果,力争再过60年实现西南彝区社会经济文化、人民生活在现在基础上大发展大提高。这就是我经常在彝学作品中所形容的“彝族是一个古代先进近现代落后,未来很有希望的民族”
 
  在文化遗产方面,除了利用我有生之年配合当地党政部门做点有益于彝族文化发展,如不遗余力地协助党政或文化、旅游部门为发展凉山、西昌、普格两大节日即火把节和彝历文化的打造和提升,为恢复统一全中国彝族两大节日时间,做到全民族统一一天在本民族古老而科学的十月太阳历之“布久”(耿久、子久即冬至、当今通用公历的每年12月21-22日)天过彝历年;在“智久”(大暑、公历7月22-23日)过火把节。
 
  为了发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弘扬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不断地改变或克服那些陈规陋习或落后的东西而出一点微薄之力,这是我有生之年的想法。
 
  其次,在个人的文化遗产上,一是想把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文论、文章中筛选出,如象发表在第七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讨论会上的《彝族火文化与人类文明》,发表在国际第三届彝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十月太阳历形成要索》,还有《彝族对抗日战争的贡献》、《阿普都木南迁证实了古蜀国由彝族先民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阿某里惹作者考》、《古老的火把场—日都迪萨》、《凉山阿都土司的始末》、《阿都土司家过年习俗中有十月历元素》、《古彝文在世界文字中的重要地位》、《凉山尚有多处南诏文化遗址》,近将在第十届全国彝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恢复统一彝族两大节日时间意义重大》,正在完稿的《彝族两大节日时间还是一次性恢复统一好》、集中成为《火补舍日彝学文伦》一集或二集;二是把将近完稿的《红军长征在彝区》(不光是一方面军也包括了二方面军,说彝区也不是只说凉山彝区,而是包括了贵州、云南、四川整个彝区)一书。三是把已经征好了地、围成了园,做好三通即通路、水、电,搞了部份绿化,已申报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受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螺髻山红军石”庄院建设成为一个国家4A(正在争创5A)级螺髻山旅游风景名胜区之下的红色文化亮点,让当代彝族后代和游人墨客们永远知晓彝民和红军之间的鱼水关系,永远铭记在中共领导下的红军或后来改称的解放军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的丰功伟绩,也好随之提升彝族人民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光辉形象。
 
  只是,光靠自己那点工资够不着,所以正在为缺乏出版费或建设资金而发愁。若能遇有钱的好人资助出书,有愿意、有资金又懂管理的投资商与我合作建设“螺髻山红军石庄”那该多好。
 
  最后,对彝诗馆的采访表示“卡沙沙”,顺祝一千万同胞孜某耿里!
 
          (2014年9月26日)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