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从梦境到现实的真实再现——刘存荣《大地诗情——楚雄州林业生态发展散记》读后

作者:​董存丽 发布时间:2022-10-0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image.png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绿色是人类生命希望的象征。
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我读完刘存荣新近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今日楚雄丛书”之一的长卷纪实散文《大地诗情——楚雄州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散记》一书时,我犹如到茫茫绿色林海遨游沐浴了一遍,神清气爽,心旷怡目,对生命充满了蓬勃的向往。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印象中彝族血统的刘存荣朴实无华重情重义,敢作敢为,性情豪爽。他出生在金沙江峡谷高寒彝族山区的永仁县,从小与山为伴与林为伍,贫困艰难的山区生活造就了他坚强不屈豪侠仗义的性格,莽莽林海培养了他宽阔的胸襟,同时使他和一草一木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生命情缘。因而他的作品大都充溢着对大自然的眷恋向往之情。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隔行如隔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尽管刘存荣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和行政管理工作,先后当过法官,做过乡村公务员、记者,历任办公室主任、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等职,和林业行业没太多接触,但他怀着一颗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火热心扉,深入千里彝山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遍访林业人,用饱蘸生命激情的笔墨,在《大地诗情》一书中,具体形象地记述了50多年来楚雄州林业生态发展所走过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曲折历程,真实再现了一幅多姿多彩从梦境到现实的绿色画卷。该书如实记载史实,不掩恶,不溢美,让人读来倍感真切,仿佛回到了当年不堪回首的激情岁月。读了《大地诗情》,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激情的人,只要脚踏实地肯学习,隔行也能入行。细细阅读品味《大地诗情》优美的文字,刘存荣用他手中的神来之笔,在这部长卷纪实散文作品中真实再现了彝州林业生态的发展历史画卷,读后让人欣慰感触颇深。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谋篇布局巧妙,文笔隽勇流畅,意境优美”是《大地诗情》最大特点之一。刘存荣采用散文与纪实文学相结合的手法,巧妙而如实地记载了建国以来楚雄州林业生态发展50多年的历史,全书从“激情燃烧的岁月、风光无限、营造绿色丰碑、青山不尽天涯路——林业人群雕”及“生态立州天地宽”五个不同的角度,用优美抒情的主色调全面反映了林业生态发展建设这一主题。在那似乎已成为遥远记忆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作者记述了1951年以后的40多年间,楚雄州林业生态在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粗放经营模式下,累计采伐180余万亩森林,生产木材701.6万立方米,连同民用建材(不含烧柴),为国家建设共生产1700余万立方米木材,实现利税4.9亿元。全州人民利用林业行业提供的木材和资金,先后修建公路3959.9公里,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掠夺式采伐索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荒山秃岭大量呈现,大自然开始报复人们: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实践证明,这种竭泽而渔、以采伐木材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不符合林业行业发展规律的,也是违背大自然意愿的。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人们开始觉醒、反思,制订了一系列发展林业的好政策。作者详细叙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人民在“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重点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发展思路指导下,始积极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积极贯彻州委、州政府“大力发展林业,生态立州,再造秀美山川”的林业发展思路,加大造林绿化及依法治林力度,严历打击林业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巩固造林成果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40多年的彝州林业生态建设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像刘开学、张世忠、朱永禄、陈家德这些满怀激情为彝州林业发展奋斗大半生的的优秀领导;象树痴“刘发忠”这样自愿放弃安逸职位,致力于绿化荒山创办绿色企业的普通林业工作者及许许多多爱岗敬业的“林业人”等等,他们用毕生心血植树造林护林爱林,无怨无悔为千里彝山筑就了一地生长绿色希望的美丽长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全州人民努力下,彝州的山绿了,水清了,人笑了。在阐述觉醒了的人们“营造绿色丰碑”的岁月中,作者围绕永仁、双柏、楚雄三个县(市)作了重点祥细描述,写法上用过去的林业状况和现在林业生态发展情况作对比,通过对元谋热坝、禄丰罗川、武定“三乡”的生态农业科技开发,以及盘龙云海药业、楚雄科富生物研究所的生态药业开发的感人描述,论证了在州委、州政府“绿色经济强州”的思路指引下,全州以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为中心,认真实施五大工程,干部群众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热心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生态建设氛围,最终收到了“生态立州天地宽”这样一幅物茂粮丰环境优美的恢弘画卷。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地诗情》的第二个特点是“记述历史事件真实客观,分寸把握恰当,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深入采访基础上,作者通过“金沙江上第一漂——刀斧声中的苦涩记忆”这一重大林业历史事件,如实记载了“文革”期间,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及传统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广大干部群众只顾眼前利益,大肆偷砍盗伐国家和集体林木的毁林现象,根本谈不上讲什么环保意识,森林资源遭到严重损毁。作者举了1958年全国大战钢铁铜时,牟定遍地起高炉,干部群众在“赶美超英”左倾思潮激励下,热情高涨,热火朝天砍树伐木日夜奋勇当先在山山岭岭,熊熊燃烧的高炉吐着红红的火舌,疯狂地吞噬着一片片绿色森林……1958年8月至1959年5月,楚雄片区近两万人在牟定烧炭支援钢铁铜大会战,砍树约17.4万立方米。文中记述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经济不发达,交通不畅,运输木材靠漂流“赶羊”等情况。由于政治环境影响及客观存在的困难,以及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导致大量森林资源被毁和林业的粗放经营。林业的粗放经营又造成了资源的巨大的浪废,加速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当我们翻开这一页历史,打开尘封的记忆,让人心痛之余,更多的是让人涌起无尽的深思。昔日的刀斧声犹在耳畔回响,苦涩的记忆让我们倍感神伤。但是啊这不是牟定人民的过错,也不是哪一个林业人的过错。溯本追源,这只能归结为10年“文革”中“左倾”狂潮带来的巨大灾难及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影响。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局限,一棵树基本只用树本身,其枝桠、叶、花、果实等并未得到有效利用,浪费极大。实际上,今天许多山区的农民家中,仍然可以看到用木头垛成的房子,且这样高档的房子大多被当作畜圈,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无疑是檀香木做马厩——浪费了材料,为此深感痛恨和惋惜。当然,无论是以采伐木材为中心的粗放型经营林业,还是“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重点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集约型经营林业,都不是哪一个林业人的个人行为。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还要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就是所谓的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林业人,笔者并不想为过去的林业先辈们辩解什么,过去大肆采伐林木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以不能单纯地总结它是对还是错。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民以食为天”,人必须先生存后发展。就当时的生产条件,如果不采伐木材,许多群众可能要看着门前的青山绿树,站在露天底下过夜,吃生米生菜建设祖国。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过去的务林人是“愚蠢”地响应了上级号召,采伐了许多林木,造成了森林资源大量被毁。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这是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当时修公路、架桥梁、建房屋、制家俱……无一不是木材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就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再决定意识形态的问题。文中,作者在叙述这些事实时,虽然没作更多的评述,但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记述了我州林业生态行业发展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分寸把握恰到好处,这对一个从事其他行业与林业工作相隔甚远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三是“行文紧扣国家体制及林业政策,保护发展林业生态的主题鲜明突出。”刘存荣的作品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突出,且所用素材大多感情色彩较浓,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大地诗情》中,他写了多年以来,受农业“一大二公”、吃“大锅饭”的经营体制影响,极大地束缚了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大跃进”、大炼钢铁铜、大办公共食堂等形为,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剧增,农村薪材消耗增加,森林资源锐减,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人民饱受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之苦,生活艰辛。1979年后楚雄州全面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政管理工作,整顿木材经营和流通市场,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实现了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1982年全州实施了林业“三定”政策,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林业“三定”政策的出台,进一步理顺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现有森林资源,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承包荒山造林绿化的积极性。1998年10月以后,停止天然林采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楚雄州的林业生态 走上了正轨,到2004年底,全州人工造林面积累计已达13万亩,实施森林管护2715万亩,完成封山育林94.8万亩,完成飞播造林65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75万亩,实现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消耗量降低”“四增一降”的可喜局面。群众收入增加了,小日子过得滋润起来。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就是“纪实与散文笔调结合,知识面广,可读性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充分强调了文彩在一篇文章中的的重要性。在《大地诗情》中,作者采用了纪实与散文笔调相结合的手法,祥细阐述了人类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如:“让我们回顾一下近20年来,由于毁林开荒,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颇为养眼的似散文般如梦似幻的词句,如:“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泉水、肥沃的土地、温暖的阳光、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芳香的花草、啁啾的鸟儿……”再如,文中描写紫溪山的一段让人读后十分难忘:“山林如海,涛声涌动,阵阵清甜甘冽的和风掠过树梢。美是紫溪山的本色,绿才是紫溪山的真谛。春天,万物复苏,紫溪山林木葱郁,生机盎然,一片碧绿;夏天,紫溪山苍翠欲滴,流水潺潺,秀色可餐;秋天……”在他细腻而深情的描述下,读者仿佛已经置身于紫溪山的美景中。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想,文人之所以有创作的冲动和热忱,之所以能提笔写文章,那是源于爱,源于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对人类乃至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无限热爱。作家作为独立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的贡献就在于能用他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并用他丰富的语言文字为人们提供更多层次的审美价值。生活中,我们读到的许多描写农村的作品不是趋于太形式化就是太理想化。有的为了迎合当地领导的心理,不切实际地以城市的发展来衡量农村,写农村如何日新月异地发展等等。有的为了迎合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迫切愿望,把农村过分田园化、诗意化、理想化。广大农民多少的艰难困苦,用浓厚的文学笔调一处理,农村于是就变成了安静详和,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多少辛酸和苦涩让人读起来也倍感温馨,羡慕不已,从而掩盖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让人们忘却了伤痛和奋发,忘却了应该去关心一下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们,反而一味地追求起“小资”情调来。作为一名大山里成长起来的彝族作家,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刘存荣,他的许多作品里,写农民的居多。初读他的作品(尤其是描写农村和农民的作品)时,我感到他很“土”,土得掉渣,土得让人捧腹。但随着对他作品内涵的进一步感悟,我逐步改变了这种看法,反而从他描写农村和农民的作品中,找到了许多青嘴绿脸原汁原味情真意切散发着光彩夺目的东西,这或许验证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刘存荣的作品中,他总是站在一个平凡百姓的喜怒哀乐立场来写他们的艰辛,写他们与命运的抗争,写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感,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抢眼。每次他写农民时,都是信手拈来,毫无矫柔造作之感,让人读起来觉得亲切真实。这一点,在《大地诗情》中也深刻地体现出来。文中写到多少人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量砍伐林木毁坏生态,而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普通百姓饱受洪涝灾害之苦,“锅上愁,锅下也愁。”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人们终于觉醒,积极投身到绿化造林行列中。为此,他饱含真情用心刻画了一群感人肺腑令人钦佩栩栩如生的“林业人”形象。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文中资料引用过多,涉及人物过多,有些章节内容的安排上显得不够严谨。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作为一名“隔行如隔山”的林业外行人来说,能写出这样一部历史性与文学性兼具的优秀作品来,在我一个林业人看来是十分不容易的。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地诗情》既是一部史书,又是一部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作品。书中真实再现了彝山人民为营造秀美山川,从梦境到现实而默默耕耘的奋斗历程,读来感人至深。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老师杜卡斯教授曾说过:艺术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才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因为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因为对生命充满激情与向往,相信明天,刘存荣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DD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楚雄州林业局;文稿编审:阿索拉毅)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