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民族精神虔诚的守望者

作者:李资富 发布时间:2010-11-0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九月,是一个美丽的月份。这个月份,人民歌唱收获,吟诵爱情。在这个月份里,我收到一本著名学者、诗人普驰达岭从京城寄来的诗集《临水的翅膀》。说心里话,作为一个诗写者和诗读者,收到诗集的感觉就如春风洗面、明月晒眼。认认真真读了两三遍,诗歌里有一种情结深深地感染了我,细细想来,应该是诗人对彝民族精神虔诚的守望。想拿起笔写几句话,谈谈对我的触动,却因诸多原因,今天才形成文字。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认识普驰达岭,是贵州的苗族作家、诗人秦芜介绍的。认识普驰达岭后,在他的那几亩田地里去走了走,见识了他在学术著作里的严谨,在诗歌创作里的自由奔放。后来,收到了他参与编辑的能代表彝族诗人最高诗学水平的诗选《第三座慕俄格——21世纪彝人诗选》,零距离感受到了彝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对自然、生命、和平的神性膜拜。诗选中的普驰达岭几首诗歌,非常喜欢。很高兴的是,他能把这些诗歌收入到《临水的翅膀》这本集子里。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临水的翅膀》这本诗集分四辑:天菩萨在忧伤中明媚、红土舞蹈的思念、生命像美丽的胡须、彝人与火的情结,由青年评论家杨荣昌作序,诗人作记。至于为什么把集子命名为《临水的翅膀》,有些令人困惑。在读完后记《临水而立》后,才明白个中缘由。“在低处,甚至更低处,我总喜欢择一隅临水而立,扯紧故乡的衣襟随时做出放飞自己的准备,让想象的翅膀,面对那些与鹰有关的高山,让飞越的思绪透穿那些与虎有关的传说,让灵魂深处的喧响抵达远方,抵达来自水的源头,让毕摩(祭司)那低于树林的姿态,高于峰峦的心境诠释彝族古老文化的深邃面孔时刻深埋在我的心里。”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临水的翅膀》这本集子以及普驰达岭来说,《木炭·彝人》(独白)是一首十分重要的诗,它代表了普驰达岭的诗学风格和精神气象,诗歌通过忧伤的浓郁的抒情,展示了一个远离故土突入城市的彝人对民族精神虔诚的守望。彝人与火的情结,我是见识了的。2005年,在云南大理下关的火把节上,在飞扬的松香奔腾的火焰里,我就感觉到,火,是彝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火,是彝人生命的一部分。前些天再去云南,在楚雄,一路所见的,就是火焰是这个城市的标志。诗人自喻为木炭,愿意为他人释放光和热,这是一种无我和大爱的精神。诗人以木炭自喻进行低调呈现,表现出一种高尚和博大,也许这就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哲理与精神哲学吧,在《天菩萨在忧伤中明媚》一诗中,诗人就对这种哲理和哲学进行了直白的抒发“天菩萨啊/你一旦匍匐/便成为崇高/如鹰鸟瞰沧海//英雄结啊/你一朝隐逸/便成为圣显/如鱼伫立峰巅//”。诗人在结尾处大声地吟唱“其实啊/我就是那一粒被遗忘在瓦板房墙角的木炭/需要温暖的人会点燃了我/不需要温暖的人会熄灭了我”。整首诗歌显得很忧伤,我想,恰恰是这种忧伤,透析出诗人对家园深深的依恋,对民族精神虔诚的守望。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苦难,是希望的源泉。一个不能铭记苦难的民族,希望或前途是渺茫的。我想,普驰达岭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彝民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苦难史。慕俄格曾经是彝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上两次毁于战火。大迁徙、战乱、长时期的奴隶占有制度以及生活环境艰辛等苦难,磨砺出彝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诗人在多首诗中,呈现了这一苦难。“再次上路/或开始或结束/迁徙中的旌旗总会以水的姿态/一次次越过昭通垭口/抵达玛纳液池/”(《诵词与玛纳液池有关》),“他们迁徙的步伐一次次抵达/那个名叫玛纳液池的地方”(《夷龙河上的歌谣》),“哎和哺撒下的光芒/引领你一路灵舞而来/沿着美姑河/沿着金沙江/溯源而上/翻过乌蒙山/越过哀牢山/苍茫迁徙”(《祖灵之舞》),“翻开大山一样沉重的凤氏谱牒/留在藏经楼的文字和经书/如横空而下的雪片/散落在夷龙河两岸/壮养着丰茂的水草和羊群/引领着英雄的德布德施子裔/一次次越过罗尼山抵达莫木古尔”(《乌鸦停泊在时间的另一端》)。这种大迁徙的飘落不定的感觉深深植入诗人的内心,以至于从遥远的大西南到长城脚下的京城工作,诗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突入城市,我们就像一支迁徙的部落无以着陆”(《木炭·彝人》)。诗人继续抒写着民族的苦难史。“凤家城,一座被彝人部落强壮的身体撑出的城堡/凤家城,一座被彝人干戈相向而彻底倒下的城堡/凤家城,一座因家支烽火摧毁而永远睡去的城堡”,如今,这座城堡“荒草在废墟和残骸上,站立了几个世纪,与风对话与雨相依与火顽强地交媾,它们的叶脉深藏着罗婺部族历史的碎片。”(《我用石质的呼吸仰望凤家城遗址》)。面对着民族的苦难,诗人惶惑又忧伤“凤家城啊,我该以怎样的头颅靠近你?我该用怎样的眼神审视那段被烧焦的历史?”“夜空的星子如我迷茫的心事,常常被挂到月亮的身上,在夜晚悄悄起身翻阅彝人的忧伤。”(《我用石质的呼吸仰望凤家城遗址》)。著名作家安昌河在其长篇小说《我将不朽》的开头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铭记我们的苦难吧,那是希望的源泉!的确,苦难是希望的源泉。诗人抒写这些民族的苦难,就是要坚守并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陡峭的缝隙里,彝人的脚印如欢唱奔腾的金沙江奔泻千年万里,轻若落叶固如磐石:豪歌与泪雨,荆棘与欣慰,快乐与痛苦,豪迈与奔放,自强与自立间,祖先骨殖的音乐灵性,一代又一代,烙在儿孙的手掌上,闪烁着不灭的温暖与光焰。”(《诗性的花在口弦上开放》)。铭记了彝民族的苦难历史,以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撑彝民族的发展,才能够“霞光漫过南高原/苦荞花开灿烂一片”。(《祖灵之舞》)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驰达岭不仅是彝民族精神虔诚的守望者,还是彝民族家园热情的歌手。在普驰达岭的眼里,家园的地理范围不只是禄劝县云龙乡那个叫普张康的彝族寨子,而是整个彝民族聚居的一泻千里的南高原。对南高原这一地理范围近乎偏执的热爱和歌唱,使诗人对民族精神的守望得以拓展和延伸。“被深冬梳理过的香树坡/就安静地坐在那坡头/占着一片天空/日夜乘着自由的山风”(《香树坡》),“在路雪之下/五月的昭觉裸着身体坐在水之源头/生命的缘淌过千里彝山/在低低的山谷上/高高地举起/我再次深入凉山腹地的背影”(《昭觉路雪》),“啊,大小凉山/你就像我就别的情人/挥动你神灵之手/引领我穿过广袤的南高原/和云雾笼罩的草场”(《走过凉山》),“美姑河啊/我会赶在毕摩诵毕指路经之前/擦亮深邃的双眸/抵达这片土地”(《美人》),“就在那个美丽的夜晚/我好想看到了阿苏拉则的神铃/轻轻地敲打着大凉山这片土地”(《走向美姑》)。这一行行情深意浓的文字,从个人范围上升到整个民族的高度,歌唱出民族家园的美丽美好,展示出对生活热爱,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抒发了对自由和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最后,诗人发出了生命里最本真的呐喊——“即使就这样老去,只要我的头颅枕着南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我幸福的泪水,会挂满彝人的家园。”(《守望家园》)。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驰达岭的诗歌,朴实、自然、流畅、本真。这是我所喜欢的。诗歌,是语言的盛宴。普驰达岭的诗歌,意象不多,语言不奇绝突兀,但就是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让我很是感动。在《雨声》中,诗人写到“无数的雨点如波动的文字/波澜着爬满我起伏的呼吸/美妙的感觉像音乐逐波而过”,诗人把雨点比作文字,把聆听雨声比作音乐在身上缓缓流淌,通过思维的跳跃给人以阅读的快感和美感。在《怀念九月》中,诗人写到“历经长长的旅途和奔波/我依旧能想起/你紧握我的手含泪而出的话语/‘儿啊,春节一定要回家’”,几句朴实的语言,让人深刻体会到父亲爱的深沉以及诗人对父亲深情的怀念。在《与倮伍阿普道别在正午一点》中,诗人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泪水所走过的里程/比我所走过的路长”。远离故土到京城生活工作的普驰达岭是寂寞的,寂寞的普驰达岭特别想家,于是,诗人在《冬天的末梢想家》中,这样写到“在北京,在冬天的末梢,只能这么一个人,靠紧寒冷的眼光,偶尔可以抬一抬头,望一望与心很近的南高原,此时的思念如断句的虚词,遥不可及。”“每次靠近山村,浓浓的乡情总能在闪烁的兰花烟头里读懂久违的母语和乡音。”“端坐于故乡的山冈上,一切心绪只有如山风。”从这些诗句里,可以看出诗人喜欢一种闲适恬静的生活,为了进一步表达这种生活态度,诗人在《乡野的表情》中继续写到“谁能想象,谁会现象,生活也可以像村野袅动的炊烟,还人间的晴空一片朴实的幸福、快乐与富足的表情。”“人啊!可以不总浅薄地活着,但可以像故乡的乡野活得有些散淡,有些表情,有些人性,有些自然。”这些清新敞亮的语言,读起来赏心悦目,很是感动。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很多诗人都在谈一个问题,什么是好诗。我在想,无论是愉悦还是痛苦,诗人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诗歌文本呈现出自己最想表达的,就是好诗。诗读者能在诗中找到触动自己的,就是好诗。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一首在当时口水得不能再口水的了,一样流传千古。一个诗人写诗到一定程度,肯定会写出一些好诗,一个诗人写诗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评判什么是好诗。作为一个诗写者,最重要的是,把诗歌写好。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我引用普驰达岭的诗歌结尾,以表达我对《临水的翅膀》的喜爱和对普驰达岭的尊敬。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阳光人类有了仰望/诗歌从脑穴壁画里走出/智慧从深锁的思想里破壳/思想有了速度思维有了速度/鲜活的早晨精血融化阳光破冰而过/太阳的光线牵着人类走向文明”《语言从阳光的高度仰望》。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0年10月4日  绵阳东津桥 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李资富:生于1972年,青年作家、诗人,把弄文字20年,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300余篇(首),组诗《黎明与手》获第二届中华校园诗歌节教师组一等奖,著有诗集《虚掩之门》。qq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