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

大山中的前行者——解析《辣椒》中彝族男子李得龙形象

作者:郑梦蓉 发布时间:2013-02-20 原出处:《文学界》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郑梦蓉(1989—) 女,云南玉溪人,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 民族文学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摘要:为了灌溉山腰上的梯田彝族男子李得龙带领寨民挖沟建渠。由于寨子里人们的生活困难,辣椒成了重要的食物。物资供给的不足使修沟的工程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几次。但是,李得龙和寨民们都没有放弃,义无反顾的坚持着,直到解放军的到来,沟渠终于挖通了。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 : 大胆创新; 坚强勇敢; 坚定不移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辣椒》是彝族作家普飞的代表作,它以解放战争胜利之初为背景,当时彝族山区农民的生活极端困难,农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保暖的生活。于是龙岩寨的寨民们决定在彝族青年李得龙的带领下修建沟渠灌溉农田,改变之前靠天吃饭的局面。彝族山区有个风俗,凡做集体事业,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按照寨民的嗜好,第一是辣椒,第二才是酒。于是寨民们纷纷拿出了自家栽种的辣椒,开始风风火火的修建起直通山腰梯田上的沟渠,但是修建沟渠工程量大,耗时长,没修几天就“弹尽粮绝”了,大家被迫停工各忙各的事去了。过了几个月,大家又嚷嚷着要开始挖沟,于是又开始动工了。在这聚聚散散的八九次折腾中不断的持续着,直到“寨子变天”了,解放军的到来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了农民,李得龙当上了寨长。在解放军和其他寨子的帮助下,寨子的沟渠终于挖通了。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男性形象在作家的作品中广泛出现,透过男性形象能够了解到作家心灵中对于男性的审美与认识,男性形象成为了各种精神的代表和化身。在普飞的笔下,男性形象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彝族男子身上,他们在带有一般男性应有的特质之外还表现出了彝族男子特有的民族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大胆创新、敢想敢做的思想意识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得龙从一个整天打猎的青年到决心盘田种地的农民形象的转变,源自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想要改变当下现状的决心寨子里农民家的田地都在高山上,没有水源灌溉,种下去的庄稼只能靠天吃饭起初,李得龙也顺应自然,但是种下的地过几天便被活活晒死了,庄稼几乎没有收成。就在这时,一个念头萌发了,他沿着山腰去探寻,找到了一条平行线,沿着这条线开出一条沟渠,在山上的农田就一年四季都有水了。在这种强烈改变意识的驱使下,他开始动员寨民们挖沟建渠,寨民们也积极响应并拿出自家的辣椒开办伙食团,开始声势浩大的挖沟工程在他们眼里,李得龙是一个有胆量有气魄并且做事能成功的彝族硬汉。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面对眼前的困难,李得龙并未灰心,而是想尽办法,在多番勘察地形的情况下,做出了修沟渠的决定,这一决定是寨民们从来没有想过的寨民们已经习惯了靠天吃饭的生活,而正是他的这一想法改变了多年来当地彝族山区固守落后的思想,给寨子带来了新的希望,使农民们有了盼头。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坚强勇敢、迎难而上的气质特征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得龙作为修建沟渠的带头人,积极主动的担当起了修建水沟的重任,在开凿石崖的时候,一粒碎石掉进了左眼睛里看不见了在寨民们的百般劝说之下,李得龙暂停了修水沟的工程但是,没过几天,他又来劲了,又开始组织寨民们挖沟。第二次凿石崖的时候一块石头滚落了下来,砸在了他的右腿膝盖上,因为这次事故,他在家躺了一年多,他的右腿再也伸不直了。但是,李得龙没有因为自己遭遇的事情而耽误和停止挖沟的工程,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于是他又一瘸一拐的到寨子里组织寨民准备辣椒,再次开挖水沟。寨民们被他的坚强和勇敢打动了,决定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也要把水沟挖通。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得龙在寨民的心里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他唯一怕的就是辣椒不够吃,水沟挖不通,寨民过不上好日子。在失去一只眼睛和一条腿之后他还是那么的坚强勇敢,丝毫没有动摇他继续挖沟的决心。挫折对他来说只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是一种外在的困难,只要克服困难,一切都会有所好转,在坚强的李得龙面前,挫折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人生态度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挖沟的次数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但是李得龙和寨民们却没有止步,辣椒不够再种,水沟被沙子掩埋再挖,就这样反反复复的坚持着挖沟的工程。正当李得龙和村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解放军来到了龙岩寨,李得龙被选上了寨长,这时他又做出了继续挖沟的决定 他坚信,这次一定会。果然,在解放军和其他寨子的帮助下水沟挖通了,李得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和寨民们辛苦了一辈子的事情,竟然三天就完成了,村民们的盼头终于实现了。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寨民们来说,挖沟的工程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停了几次,感觉挖沟的事情仿佛发生在昨天,但是看看李得龙的样子,寨民们知道,挖沟的事情已经做了一辈子。正是李得龙的坚定信念,带领着寨民们义无反顾的前行,使得这条挖了一辈子的水沟在坚持中挖通了,直通人们的心田。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语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整篇小说中,李得龙的形象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他是勤劳勇敢坚强的化身,他的出现使寨民的思想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得龙是彝族人民的代表,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一个民族所具备的典型气质,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他是一个在大山中真正的领路人。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普飞.《辣椒》,《红岩》,1959,(7);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毕坚.彝族农民作家普飞及其短篇小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车柏青.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彝族作家——普飞创作漫谈,《玉溪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资料:关于普飞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飞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puxiaoge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飞,男,彝族,1934年6月出生,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锦屏乡富泉村公所万河村人。高小未毕业就回家务农,曾参加昆洛公路的修筑,回乡后,经县医院培训后在农村作过医疗保健工作。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4年,普飞开始为《云南青年报》、《云南农民报》、《云南日报》写通讯、山歌、故事之类的稿件。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5年,他的第一篇小说《孟元才入社》获省文化局和省发起的文艺创作征文奖。在1956年,《我的舅母》、《红旗》、《三个牧童》分别发表于《边疆文艺》和《红岩》杂志,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云南省分会会员。从1958年起,被聘为民办教师,课余时间仍坚持业余创作活动,并在这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0年,普飞被吸收到县文化馆工作,主编馆办刊物《峨山文讯》(后改名为《峨山文化》,接着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先后担任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并当选为省作协理事和玉溪地区文联副主席。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0年到峨山县文化馆工作,任《峨山文化》报总编辑,是云南省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理事,云南省政协第五、第六、第七届委员。1996年8月退休。 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著有《小阳雀》、《妇女队长》、《重赶峨山街》、《打豪猪》、《猎村的孩子》、《对象》、《爱听音乐的小野兔》、《迷人的火把节》、《飘去的云》、《普飞儿童文学作品选》、《蓝宝石少女》、《约克的故事》。短篇小说《山路崎岖》,写的是人生在社会,做好事也会遭致诬陷,因而做好事也像走崎岖山路一样曲折艰难。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童话散文《走在五彩缤纷的地方》,写几个孩子沿着彩虹的脊背走到了天上,那里是个五彩缤纷的地方。之后他们沿着彩虹的彩虹的另一端走下地来。获第七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0o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