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管鹏:印象彝族

作者:管鹏(彝族) 发布时间:2024-10-0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西南之隅,有族曰彝,其韵其神,别具风姿。
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灵秀地,彝家古韵长。史溯先秦时,族裔始繁昌。古莽国初建,洱海耀光芒。秦汉称西南夷,部落各逞强,夜郎古滇与哀牢,政权显威望。魏晋南中地,爨氏曾称雄,后为彝人同化,“爨人” 史留名。唐宋风云变,南诏立辉煌,皮逻阁统六诏,段氏建大理,彝区制度改,封建始登场。元明清三代,土司又改流,民族交融深,彝地展新猷。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01.jpg

(来自第7届国际摄影展:杨永生[上海]/摄)

观其居处,多在崇山峻岭之间。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彝家村落,若隐若现。土木之屋,依势而建,与山川相融,显自然之妙。土掌房坚固,瓦板屋敞亮,干栏式住宅,亦具特色样。火塘屋中设,终年火不熄,取暖又照明,待客之中心。锅庄三脚架,禁忌不可犯,火塘神圣地,规矩心中存。居于此地,可仰观星辰之璀璨,可俯察草木之繁茂。屋舍紧凑,邻里相亲,鸡犬相闻,烟火之气袅袅升腾,有桃源之境,亦有烟火之暖。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源远长,彝文表意深。音节文字妙,传承古至今。老彝文独特,新文更规范,典籍载历史,智慧代代传。毕摩通天地,祭祀敬祖先。宗教信仰厚,万物皆有灵,祖先崇拜重,神灵心中敬。习俗有讲究,礼仪不可忘。长幼尊卑序,座次依辈排。长辈须尊敬,待客礼周全。打羊打牛迎,杀牲表敬意。酒为敬客礼,菜肴显盛情。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jpg

(2019喜德县火把节上彝族女孩,范明权/摄)

彝人之服饰,色彩斑斓,艳而不俗。男子之衣,简洁大方,深色为底,显沉稳之态。女子之裙,百褶飘飘,如彩云之落,绚丽多彩。其头饰精美,银饰闪耀,步摇轻晃,叮当作响,似仙乐之音。逢节庆之日,盛装出行,男女皆华服加身,光彩照人,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令人目眩神迷。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之饮食,亦具特色。玉米、荞麦、土豆,乃为常食之粮,经彝人之手,化为美味佳肴。火塘之上,烤物飘香,炖品醇厚,烟火之气中,蕴含生活之味。苦荞酒者,彝家之佳酿,饮之甘冽,回味悠长,一杯入喉,可解忧愁,可畅心怀。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论其风俗,婚丧节庆,皆有章法。婚姻之礼,情真意切。火把节间,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情投意合者,定情终身。抢婚之俗,虽曰“抢”,实则情浓,男方之诚意,女方之娇羞,皆在其中。丧葬之仪,庄重肃穆,巫师祭祀,祈神灵庇佑,逝者安息,亲友吊唁,尽显深情。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l1.jpg

(图片来自广西隆林网 林斌/摄)

节日庆欢腾,火把最盛隆。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照夜空。村村竖大火把,家家小火光。男女老少舞,歌声传四方。田间地头走,火把驱虫忙,祈求丰收年,幸福又安康。亦有彝族年,团聚共欢颜。磨秋赛马戏,射箭比技艺。坨坨肉味美,美酒共品尝。还有插花节,花脸节等,各有其风情,欢乐满彝乡。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乐之妙,亦为一绝。月琴者,彝人男女老幼皆喜之乐器也。其形如月,以攀枝花薄木制成,琴颈短而灵秀,音箱呈圆,弦分四组,音色尖细、清脆,宛如山间清泉之音,流淌于天地之间。既可独奏,以抒心中之情,亦能和众器合奏,共谱和谐之曲。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之器,小巧玲珑。或铜质,或竹质,铜者似小竹叶,竹者长约盈尺。其音域虽窄,然韵味无穷,以手指拨弄簧片,气流鼓动,其音袅袅,如情人之低语,甜言蜜语,无限情趣,知音一听便能心领神会。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jpg

(图片来自张艺自媒体 张艺/摄)

又有马布,乃彝族独有。由一短竹管制成,如竖笛而稍短,长约十八厘米,口径零点六厘米,管上六孔。吹奏之时,音域可达八度之上,若以牙齿嘴唇咬压哨片,音域更可至十二度,其声悠扬,可穿林越谷。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乌者,乃云南子君支系之古老乐器,形似周代之埙。以黏性塘泥揉制于膝头而成,形态朴实,呈菱形,亦有烧成陶质者。其音深沉,如远古之呼唤,唤起族人对先辈之敬仰,对历史之追思。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葫芦笙者,笙斗为葫芦瓜壳,音管不封于斗内,直露斗底。吹奏起来,音色柔美,抒情旋律如泣如诉,动人心弦,似在诉说着彝人生活之酸甜苦辣,悲欢离合。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jpg

(图片来自网易云南网 娄建伟/摄)

逢节庆喜事,唢呐之声必不可缺。其分为三节,吹簧为细竹,另加木筒牛角筒。木筒开六音孔,吹奏者双手按孔,腮边鼓气,气流有节奏吹入簧管,便发出洪亮清晰之音,声传数里,喜庆之气随之弥漫。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于大三弦,乃流传于云南撒尼、阿细彝族之弹拨乐器。长约一点二米,音箱、琴杆、琴轴、琴头、琴弦等部件俱全。用于民间舞蹈伴奏,弦音响起,舞者闻声而动,舞步矫健,热情奔放,尽显彝人之豪迈与洒脱。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芒筒,亦为独特之器。由音筒、吹管、吹口组成,吹奏时吹管插入音筒。其声低沉响亮,能传甚远,仿佛从远古传来的战鼓之声,激励着彝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难。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之性,重情重义,热情好客。宾至如归,杀猪宰羊,款待宾客,毫无吝啬。对友朋真诚,遇难必助,情比金坚。其勇敢正义,不畏艰难,如山中雄鹰,翱翔天际。遇不公之事,必挺身而出,维护正义,虽死无惧。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嗟乎!彝族之民,承历史之传承,拥文化之瑰宝。其独特之风情,如璀璨之星,闪耀于中华民族之林。其传统乐器,各具特色,音韵袅袅,为彝人之生活增添无尽色彩。吾观彝人印象,感其魅力,叹其风采,故作此赋,以记之颂之。d4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管鹏,男,彝族,大学专科,群众文化馆员,1978年12月12日生。酷爱文学、音乐和文化。长期扎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写作题材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新闻、歌曲写作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在《人民日报》、《歌剧》、《云南日报》、《云南民族》、《今日民族》、《民族音乐》、《民族时报》、《云南群众文化》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500余篇/首/则,受过多次表彰,有部分作品获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