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沙马鲁石:丹巴印象 (散文)

作者:​沙马鲁石(四川九龙彝族) 发布时间:2023-08-2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丹巴县位于甘孜州东部,旧时称“诺米意谷”,意思为有美女的地方。这座古老的丹巴城,千百年来,即是接纳者,也是输出者,注定了这座城的多元和包容;它深藏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之中。
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sdf.jpg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夏季的一天从康定前往丹巴,我们政协九龙县收集整理编撰《村史》考察组一行沿着大渡河的河流驱车前行。随着曲折蜿蜒的大渡河盘山公路,山的景色随着河流流淌,一重又一重,再穿过几条的隧道,开车近两个多小时,从河畔行驶到丹巴界一处公路旁停了下来。我被一座气势雄伟的碉楼所吸引,蓝天之下,碉楼仿佛近在咫尺,而真正寻访它的路径却并不容易。巍峨高山环绕中的深谷,是美人的故乡。雪山、阳光、深谷、大河,它们将美人的故乡包围,热烈的阳光之下,你可以想象一张轮廓鲜明、明眸善睐、笑容爽朗、肤色健康的面庞和面庞之下那挺拔高挑的身材。这里的美人气韵浑然天成,不施粉黛却清新脱俗;她们的眼神清澈、纯粹而高贵,她们都是自然的宠儿。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丹巴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杨朋错先生在路边迎接我们九龙考察组一行并敬献洁白的哈达的同时介绍说:对面你们看到的是梭坡古碉,丹巴县素有"千碉之国"美誉,古碉楼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136个行政村,共计562座。碉楼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大小金川河沿岸和大渡河沿岸。丹巴古碉楼平面有: 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建筑材料采用山石、沾泥、木头等。丹巴古碉楼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6年,丹巴古碉楼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巴县政协副主席徐茂接着介绍道:在丹巴的梭坡等地,碉楼保存最为完好。在梭坡乡,路旁立着“东女国旧都”的标识招牌。仰视四周群山绵绵,苍凉的涛涛大渡河从眼前流泻而过,我不由地想起那遥远而神秘的女族政权,曾几何时,在这片群山之地中的宫城旧都和墨尔多神山脚下的前程往事,尽是由高贵的女人们执掌。历史上甘孜这一带 “东女国”都城遗址的精确范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在丹巴,确有这么一段漫长而美好的年月、一段由母系主导的历史诗篇,在美人们那勤劳而灵巧的指尖,轻盈流淌。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湛蓝的天际之下,我的视线始终无法忽略那些从茂密丛林之中生长出来的笔直的碉楼。它们的身影出现在石碉房的周围,站立在岩上、山腰、河畔、林间、云下。直至最遥远的山的边际,它们依然出现。最遥远的那个碉楼,驻立在山崖之上,像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彪悍的粗鲁野人,身躯魁梧,仿佛一抬脚就会震动山野。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眺,看见它们在密林之中生长,像是锋利的刺破天际的宝剑,也像是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庞大的烟囱,但它们释放的不是浓烟,而恰是这边土地上最古老、最神秘、最鲜明的往昔。碉楼在天际之下独特的存在,告诉我们:它们的诞生和延续起于人类生存活动形态中最激烈的方式———战争。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后来到丹巴县城,已是下午夕阳,车子沿着环山公路绕行了数公里,过了一座桥,方到住宿的地方。这个夜晚,我仿佛住在一个由藏族石碉房改建而成的大酒店里。深沉的夜色中,窗外可依稀听见流水声音。幽僻的环境,使得我深信我是住在一个藏式大庄园中,恍惚觉得自己是在青稞和玉米的香气、牦牛的微妙粪便气味、流水的声响和掠过屋顶经幡的夜风中沉沉睡去。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天早餐后,前往甲居藏寨。甲居,被誉为世外桃源、画里的乡村的甲居山寨坐落在丹巴县城北7公里的大金川河畔。我第一次来甲居,越野车在拍油路上艰难地往上爬,当车子转过一个弯,一幅惊世美图就摆在了我的面前,车上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体会刚找到世外桃源的惊喜。一栋栋外形别致、色彩鲜艳的典型嘉绒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从山脚一直排到半山,加上丹巴特有的柏树、各式果树和农田,再点缀上几座一看便知历经沧桑的碉楼,真是绝了。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甲居的民居风格一致,色彩鲜艳,分布又错落有致,形式完全是典型的嘉绒藏族风格。甲居之所以值得我借贵报一角作为第一推荐,不单只因为这里的景色美,当地老百姓热情好客。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游客上甲居村参观已经相当方便,上山的5公里路已全部修成了柏油路,2003年8月就全线建成通车,是丹巴县为了发展旅游而兴建的第一条村级公路。路况非常好,从酒店出发,开车只需十来分钟就能到达村口。县政协主席杨朋错先生介绍说:甲居藏寨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从山下往上依次是三村、二村和一村,共200多户,1000多人口,在丹巴属上等规模的村寨。全村人口基本上以务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养麦、玉米、土豆、梨、苹果等。走在乡间,春天繁花似锦、落英缤纷;夏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秋天自然就是一派丰收景象;而冬季这里依然阳光明媚。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丹巴藏寨是嘉绒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尤以甲居最为突出,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从观景台远远看去,充满灵气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绿树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隐在密林深处的寨房,伴着时有时无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动感的绝妙山寨画卷随之展示在你的眼前。它是片石砌墙技术、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古老风水学以及宗教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化、美学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是嘉绒藏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从远处看去,一个有十几户甚至百余户人家的村寨鳞次栉比,在林立的高碉群中,错落有致的分布于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藏密的森林、葱茏的果园、清澈的小溪以及远处银白色的雪山、篮天白云,在每个不同的季节里都会构成一幅幅摄人心魄、神秘醉人的自然风景卷。见到仰慕已久的丹巴美女,花头帕,红长裙,古韵悠然,优雅端庄,一如从远古款款而来。风中飘动的鲜艳裙摆,如同对面绵延的山势此起彼伏;灿烂的微笑,被满山鲜嫩的黄栌和火爆的枫树所装饰。历史的流风遗韵与眼前的现实交织成迷幻的梦境。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夏日中满眼的田园风光容易使人心生平和喜悦。村道沿着缓坡徐徐而上,阳光与微风之中,两侧杨柳依依。每一座高耸的被刷成白色的石碉房都是独立的个体,草木簇拥着门庭,门庭内外有盛放的格桑花、茂盛的苹果树、丰硕的雪梨枝;门前亦是原野,再远处是黛青色远山与阳光下青翠林木交互成的深蓝浅蓝背景,像是一幅淡染的画布。这条村道弯弯曲曲地向前、向上延伸,我就在一个满眼田园风光的乡野中观看完甲居的村史馆,道路途径了每一所房子,每一个房子都是一个偌大的庄园。山峰的最底部,金川河涛涛流泻;从河谷开始往上直至山腰,形状规则的石碉房沿着山势罗列,层层叠叠往上,漫山遍野像是插满了彩色旗帜,在层峦之间闪动。这绿色山野之中,盛开了白的墙、红的窗、彩色的窗帐,浅褐色的碉楼从林木中升起,寺庙的金顶在日光之下熠熠发光,色彩丰沛得令人感动,再过秋月,又将是层林尽染的另一番景象,冬日来临之前,这是村寨最好的时光了。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午后,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甲居。越野车从丹巴去道孚延伸的方向行驶,一路丰沛的水量和热烈的阳光带来万物的生长和色彩的释放,冷杉、高山柏、杜鹃等丛林之中是奇异的植物天堂,密林与雪水在阳光中交织辉映,怪石裸露的河床和湍急的河水是亘古不变的音符。这里的一切景象,包括雪山、草甸、海子、瀑布、温泉、密林、石滩,还有,在路边悠闲咀嚼时光的牦牛,仿佛都在告诉我们,在被外界惊扰之前,这里就是一个遗世王国。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离开美人谷里的丹巴藏寨有些日子了,直到今天,我觉得自己依然留在那里,留在那个仙境里,沉醉在最初的花香泛滥的黄昏。我希望自己每天傍晚依然能够在那间斑斓的木屋里啜饮卓玛端来的酥油茶,然后看她在窗边默默地伫立,像飘在云朵上的一个遥远的花的剪影。Cz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沙马鲁石,男,彝族,四川九龙县人。2010至2011年任九龙县《彝族谱系》编委、《九龙县彝族历史风情人物》编委,2019年任政协九龙县第十三届委员会中共界委员。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新时代摄影》全国理事会会员、四川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藏羌彝走廊委员会(博学会士)专家委员、四川当代诗人,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甘孜州作家协会、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会员、甘孜州摄影家协会会员、甘孜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九龙县摄影协会理事等。业余爱好文学.摄影创作,作品散见于《民族》、《四川党建》、《康巴文苑》、《星星诗刊》、《当代诗人》、《作家》、《天府散文》、《新时代摄影》、《人民摄影报》、《西南作家》、《凉山文学》、《贡嘎山》、《四川政协》、《文昌文艺》、《民族研究》、《甘孜日报·康巴周末》等各类报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