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篮球场上的乡土之变

作者:罗木散 发布时间:2019-02-1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大概在我小学二年级时,学校的土操场上安了两个篮球架。自那以后,在每个太阳落山的下午,炊烟升起的同时,村子里的老老少少总会围聚于此,或谈论家长里短,或忙于追逐嬉闹。偶尔,能见到有人匆忙跑回家中料理正在灶台上煮着的饭菜,也能听到母亲们呼唤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人们将操场当作每日必到之处,除了打篮球,他们期待在这各式人物云集之处,听到或遇到些有趣之事。
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jpg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篮球是个珍贵的玩意,从七八岁的儿童到二十多岁的大人都执着于此。大人们自然不愿意跟小孩子玩,所以两个篮球架下总会自发分成儿童组和成人组。当然,那些十五六岁的少年,也更愿意将自己当作成人组的一员。那时,我在儿童组的篮球架下看着另一边的观众给打进好球的大人们鼓掌欢呼,羡慕不已。不过,这样的格局很快就因另一个篮球架的报废而被破坏。大人和小孩都只得围在一个篮球架下,争抢一两个篮球。每当球在人群中被抢出,遇至外线,篮下的人都要抬头定眼等待,只望这一次能将球揽入怀中。望眼欲穿时,若持球者还未投出,总会招致所有人的斥责,“你不如把球拿回去抱着睡”。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所有人的虎视眈眈之下,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机会越来越少,有时候在球场上待到天黑,也只能捡到四五个意外落入手中的球。直到现在,我依旧能清晰记得那位好心的大人送给我的一个篮板球。当然,如能投中其中一球,那真是会给人增添许多谈资,向小伙伴来回讲述进球的快感。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么多人围在篮球架下,倘若只能等待投球,那的确会有些乏味。好在总有一些善说之人能带来村里的奇闻轶事,或者引发众人对某部电视剧的讨论。篮球技能上的谈资不好挣,但至少在电视剧情景上,我们这些小孩也能参与争论,偶尔还能获得大人们的赞许之声。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读初中时,每逢周末回家,最兴奋的也是拿着篮球奔向操场,只是那些一起长大的球友和曾在我们头顶摘篮板球的大孩子逐渐外出打工。几年后,村子里的老老少少也前赴后继,即便操场越修越好,也无往日的热闹之景。只有在外出务工者反乡过年时,操场上还能热闹几天。家长里短和电视剧是很少讨论了,他们更擅长在打球之余神采飞扬地讲上许多城市见闻,尤其善讲年轻人的情色之事,让我们这些“正经读书人”既难为情又想听。在某些人少的午后,那些年纪相仿的好友,也会以看尽尘世之态告知我们读书的重要性。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学校为便于管理,将操场围上,村里偶尔技痒难耐的人也只好在外面过过眼瘾。前两年,弟弟在家门口修了个小操场,安上篮球架,一时吸引不少放假在家的中小学生。他们跟那时的我们一样,也喜欢在篮球架下争论,只是谈得最多的是游戏——我是很难插上嘴了。一代人终有一代人的记忆,那时候,我们以电视和篮球为谈资;如今,游戏成了新的宠儿。家门口的这个小操场,也在这两年见证了好几名十四五岁的少年,从学生成为浪迹天涯的打工者。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在家打球时,那些发小和村子里的年轻人或已外出,或不愿意出门。母亲解释说,“他们看到你们读书的都会害羞”。竟让人心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的酸楚。cD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