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生活记事:彝人精神

作者:李宏荣 发布时间:2012-06-11 原出处:半月谈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武定县彝族村寨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乡阿拉古彝寨镶嵌在云贵高原滇中千里彝山武定县金沙江南岸的阿则问坡脚上,延绵的阿则问是古彝寨的骨架,欢笑的金沙江是古彝寨的血液。不知是从那年起?一条从凉山康地而来的川滇茶马文明古道穿寨向外延伸,我的先辈彝家男汉们赶着自家上好的马匹,驮着自家上等的土特产,然后长年四季奔波在这条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使家乡境内的这段茶马文明古道上天天人欢马笑,使家乡彝人们的生活过得有几分知足安康。就因家乡彝寨的男汉们长年四季奔波在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自然家里的一切生活担子无法推卸地压在了女人们的肩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家乡彝女们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欢笑的金沙江水千百年来在寨前奔腾,但彝家儿女们每天吃水就得到寨旁的那条深箐里去背山泉水,自然背水成为了家乡彝寨那方天地里最亮丽的一道独特风景。那时,勇敢的家乡彝汉们长年四季奔波在茶马文明古道上,勤劳的家乡彝女们每天顽强地背着水,一家人每天生活中所需的水,都由彝女们往返十几里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背回家里,长年四季背水耗尽了她们的青春年华,使彝女们的青春年华过早地流失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背水压弯了她们的腰身,使彝女们的腰身过早地失去了青春姿色,但她们都无怨无悔地托起了比大山般还要沉重的背水桶;但她们都默默无闻地背着水桶,日复一日地攀涉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一曲生活的赞歌。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乡彝人的背水桶制作很特别,可以说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之一,是家乡彝人们分不开的生活用品。背水桶用优质木材制成的,它成椭圆体,口大底小,用几根竹条勒得严严实实,水桶高约一米左右,一般一只木制背水桶,可以装六七十斤水,制作一只背水桶不容易,所以一家人最多不过是二只水桶,自然背水桶成为家乡彝人们传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家宝”,成为家家户户家里“年岁”最长的生活用具,每只背水桶少说也有“百岁”高龄,是家乡彝人生活中缺不可少的用品,是彝人先辈们聪明智慧的结晶,它展示了彝人工艺品文化的博大精深。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背水的生活赞歌,是由家乡的彝女们谱写的,是家乡彝女们永远高唱的一支恒古歌谣,每天早晚彝女们在寨前那条弯弯曲曲的背水鸡肠鸟道上,把这支背水歌谣唱得那么绘声绘色,勤劳的家乡彝女们的声影,就在那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展示着风采。她们早晨踏着露珠去背水,她们午后踩着夕阳去背水,她们用长发编织成的带子做背水带,当在桶里盛满山泉水后,把背带往头上一顶,水桶的底部往腰上一搭,就踩着很有节奏的步伐,一步一摇地向寨子里走去,那桶里的水也摇摇晃晃地很有一种优美的旋律,在阳光下眨起微微的波光,这幅风俗画是家乡彝寨四季永不更改的浓浓乡音乡情。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背水是家乡彝女们生活中的一支永久歌谣,这支歌谣是阿妈的阿妈传给阿妈的女儿,阿妈的女儿又传给阿妈的女儿的一道千古不变的生活韵律,从古至今风采依旧。那时在家乡彝寨里有这么一道千古不变的风俗诗篇,那时在家乡彝寨里有这么一句千年传颂的名谣:“不会背水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就因这句千年不变的名谣深深地定格在家乡彝女们的脑海里,所以一代又一代做母亲的家乡彝女们,把这句千年名谣灌输给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女儿又灌输给自己的女儿,使她们代代传承着这句名谣,使她们的血液里都有这句名谣在跳动。于是家乡彝女们,当自己的女儿长到10岁之后,就会教自己的女儿们背水,就会把自己背水的技能无私地传给女儿们,让她们踩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足迹,背着甘甜的山泉水跋涉在那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鸡肠鸟道上,把美丽的青春点亮着那条弯弯曲曲的背水古道,使弯弯曲曲的背水古道更有几分青春姿色,自然背水古道成为家乡彝女们的快乐天堂。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乡彝女们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也为了一家人一天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冬去春来一辈又一辈的家乡彝女们,只有默默无闻地背着水桶,一天又一天地跋涉在那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背着沉甸甸的山泉水返回寨子里,用甘甜的山泉水滋润着自己的儿女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多少个年年岁岁日子不老,多少个春夏秋冬泉水甘甜,家乡彝女们谁也说不清楚自己背了多少桶水?只是没有把四季流淌的山泉水背枯;家乡彝女们谁也记不得自己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走了多少趟?只是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彝女们永远走不到尽头。每天当甜睡的太阳还没有醒过来的时候,勤劳的家乡彝女们就欢歌笑语地走出寨门,背着那只不知背了几代人的水桶,踏着露珠到箐里背山泉水,勤劳朴实的家乡彝女们认了自己的命运,也懂得谁也改变不了这种神圣的使命。背水累了的时候,喝一饱山泉水,就驱散了一身的疲劳;背水腰酸的时候,放开嗓门唱支歌谣,就把一切怨恨抛向了遥远的山外。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家乡古彝寨里,我的奶奶和阿妈她们背了几代人的水,也做了几大桶酸甜苦辣的梦,在那离现实生活很遥远的梦中,都盼着把山泉水引进寨里,他们做了一个又一个的美梦,也盼了一春又一春,美梦缠着山风飘向了遥远的地方,但梦醒来时依旧还在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吃力地背着水,这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任意粗暴和温暖,看着这似巨蛇形状般的背水人流,又给古老的家乡彝寨添了一幅独特的风情文化走廊。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背水成了家乡彝女们勤劳的象征,水桶是一代卸给一代的“遗物”。记忆中我家的那二只背水桶,是从奶奶的奶奶那代就传给奶奶背水用的,后来奶奶背完了她应该背的水,又把那二只水桶传给了阿妈,阿妈背着水桶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走了多少次?至今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也不知道自己背了多少桶水?至今连她自己也算不准,她认为奶奶传给自己的水桶,即使比大山般还沉重,也得挑起这份生活的担子,这才是家乡彝女们的传统美德。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中全会那灿烂的阳光洒到了家乡彝寨,勤劳勇敢的家乡彝人们,凭着自己聪明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汗水,勇敢地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粗暴的大自然,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二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把山泉水请进了寨子里,全寨一百多户人家的灶头边安上了自来水龙头。从此,在家乡那条弯弯曲曲的背水鸡肠鸟道上,再也见不到超负荷地背水的彝女们,自然家乡彝寨这幅独特的风情画,也在家乡彝人们甜甜蜜蜜的生活岁月中消失,而替代的是欢快的自来水描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故事。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别了,背水桶!家乡彝人们的背水桶,离我们日常生活中越走越远了,昔日在家乡那条弯弯曲曲的鸡肠鸟道上背水的彝女们的声影,成为了彝家人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那只祖传的背水桶成为了家乡彝人们的“传家宝”,而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产业,使家乡彝人的背水桶民俗文化得到了弘扬。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连续3年遇到100年一遇的旱魔肆无忌惮地“亲热”着云南高原大地间,使家乡那方曾经是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彝寨也逃不过旱魔的“亲热”,那一条条山泉水枯竭了,养育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自来水也枯竭了,独一无二寨前那条曾经四季欢腾的河流还汩汩流淌,自然这条汩汩流淌的河流成为家乡彝人们的生命之水。于是,那只别了30多年的背水桶又在家乡那条古道上现身,虽然那曾经繁华的茶马古道远离了家乡彝家男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但有着大山精神的家乡彝家男人们为了养活一家人,他们走出家乡彝寨到都市里寻求打工之路。留守在家乡彝寨里的女人们为了生存而依旧背着沉甸甸的水跋涉在那条古道上,她们心中有着一颗赤诚的高原情怀,又有一股大山般精神而默默地与旱魔展开了顽强的抗争,在那条曾经是山间聆响马帮来的千年背水古道上,那只尘封了多年的彝家水桶又唱起了欢快的歌谣,那歌谣是家乡彝人有着一颗高原情怀的赤诚之心的壮丽身影,又是家乡彝人有着大山精神的真实生活写照,这就是热爱云南高原而顽强与旱魔抗争的彝人精神。nK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编辑: 尼扎尼薇 发布: 尼扎尼薇 标签: 生活 记事 彝人 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