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彝乡未名洞探险记

作者:三木 发布时间:2016-03-2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三宝彝族乡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唯一的彝族乡,位于晴隆县城东南边界,距县城46.03公里,东、北、西三面与鸡场镇相连,南与安谷乡接镶,海拔1400—1800米。这里山清水秀,这里山山树成林,处处竹成箐。炎热的夏天,行走在三宝寨,感觉凉风习习,凉爽宜人。三宝村民有种树,护树的传统,每户村民都少则几亩,多则上百亩的林地。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已达67.4%。良好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让人有“风景这边独好”之感。
 
  除了良好的生态系统,这片土地下,还藏有许许多多的溶洞,神秘的“山洞”。我从小生长在三宝彝族乡,自小就常听老人讲,这些溶洞,有些还曾是避难所。有的溶洞很小,就如我小时候常去玩的寨旁小洞,浅而窄,可也还是避雨的好去处;有的溶洞很大,他们说有三层楼那般高;还有又大又长的,据说里面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地下迷宫。这些溶洞,没有名字,也没有谁全都去过。
 
  很早以前,便想穿越其间,睹其芳容。直到回到三宝快两年,也不知缘何迟迟未能成行,自己也很恍惚。
 
  这始终也算是一大憾事了。
 
  世间之事,说来也巧,一次偶然的听说弥补了我的遗憾。
 
  今年六一,乡党委张天军书记在参加学校庆祝活动时,无意间听起学校里的老教师讲白鸡(地名)地下有一个巨大的溶洞,能贯穿三宝。
 
  张书记听得兴致,心想:三宝依山只吃山,发展的步伐还是很缓慢,伴着丰富的溶洞资源却没有加以利用,实在可惜。如能一探究竟,真如其说,“挖掘出它的旅游价值,三宝彝族乡的人民就不需要出去打工了”。
 
  当天下午,张书记找我过去,与我一说,竟合了我的心意。
 
  于是,就这样定了下来。待天气稍晴,就踏上我的圆梦之旅!
 
  六月四日,吃完午饭,集中人马,稍作布置,一行十三人便整装出发。
 
  我们中间,乡卫生院的李院长十几年前割草时到过洞口,便由他向导。对于我们这些连初级野驴都算不上探洞者,基本的装备也只是每人一台不是专业的小矿灯(头灯),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和好奇心,就向溶洞挺近。
 
  与其说是去探洞,不如说是探险来得贴切。洞口在崖壁上,必须从崖顶下到崖间,陡峭的绝壁笔直高大,十分危险。没有登山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望着悬崖峭壁,我后悔行前忘买了保险。
 
  注意、注意……拉一把,扶一下,要是从崖上往下一不留神掉下去,真就捡不起来了。”出师未捷身先死,他日谁人忆我辈?
 
  只是,抱着为了把三宝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挖掘出来的希望,谁也没有退却。
这一份坚持,义无反顾!
 
  比起其他人,我先天恐高。一路上颤颤巍巍,连滚带爬,十分狼狈。幸好,团结出力量,困难时扶一把,才顺利到了洞口。
 
  洞口狭窄,斜度不大,只能爬行进洞。洞内伸手不见五指,借助头灯小心翼翼前行,进入洞中,比较宽阔。
 
  洞内有阴河,流水潺潺,顺流而上,寒冷刺骨。我不光随队伍上下爬行,一路上还要拍摄,无暇仔细玩味奇景,只能胡乱拍一气,待回去梳理后慢慢欣赏。
 
  坡陡岩滑,乱石横陈,行进不知道多少米,有一石柱上下相生,大有一吻天地合之架势。四周岩石陡合,有两罅隙通道可供穿行至内厅。继续行进,见一洞顶滴水,落在圆石之上,叮咚作响。举头望顶,我看不见顶,只见了一股从顶直泻而降的水柱。洞顶上,挂满了密集的乳钟石,有的象乳头丰满低垂,有的象仙人掌倒挂洞顶。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形象各异;地面上一方方呈阶梯状分布的小梯田正是流水冲蚀而成。我们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刀斧神工。
 
  最为奇特和惊艳的是有一方巨石,形怪诞,如凳、如桌、如梵净之石。灯光照之,荧然泛彩,光怪陆离,其面附着的是一粒粒砂砾,似小钻石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灯光里水花就像颗颗钻石光彩熠熠,以手相抚,赏叹不已,依依不舍。
 
  一路摸索前行,时而如履平地,时而攀上越下,有的地方非常险峻。
 
  在狭窄处,只有底部有个小洞可以通行,地上水流不息,我们必须爬着匍匐前进,手脚并用,小心谨慎,害怕动作过大被顶上的岩石撞头或背,或者挂住衣服,对于我这般体形肥胖者的灵活性是一种考验。
 
  在这凹凸不平的溶洞中,前行,上坡,下坡,侧行,弯腰,低头,爬行,下滑……钻石溜缝,在怪石中穿行,方向难辨,途中自然景致令人折服。
 
  天流石,翼龙遗珠,奇异巨大无比,骨骨碌碌,金黄剔透。石笋,石柱,石凳,还有石壁上蝙蝠的粪便,相得益彰,自成一趣。
 
  黑暗里我们的头灯奕奕生辉,如同夜幕里的星星。
 
  当我们到达的出口时,却都失望了。不知何时,这里已经塌方,洞口已被大石堵住。
无可奈何花落去,此地无门怎怨天。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原路返回,别无他法。
 
  返回路上,一不小心,脚滑摔倒,跌入水潭,吓出一身冷汗。庆幸我曾学会凫水,心悸之时依然然自救脱险。
 
  一路折叠,已然过去五个钟头。饿了累了,歇一歇,唯一害怕的是头灯息电。
 
  当眼前出现一丝光亮时,所有的人都激动万分,生的希望在燃烧。想要振臂欢呼,又怕惊扰起一群群蝙蝠。
 
  探洞——圆梦,挖掘三宝彝乡旅游资源的一次冒险。不论成败,我们就是自己的英雄!
 
  回来后,我把相片导出来梳理,放上特效传在群里共享,反馈如我,不忘初心,不枉此行!
 
  突然,有一个问号在我脑海里出现:这个洞叫什么名字呢?
 
  我不知道。
 
  也许它没有名字。
 
  那,就给它起个名字:三宝洞、白鸡洞、半溶洞……
 
  “未名洞”?
 
  未名,没有名字,还不出名?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编辑: 阿着地 发布: 阿着地 标签: 彝乡 未名 探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