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毕摩文化——《彝族毕摩仪式解读》出版侧记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刘蕊)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历史上,毕摩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日前,由云南民族出版社的一部传承毕摩文化的活字典——《彝族毕摩仪式解读》面世。该书的出版给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了解毕摩文化的有效途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彝族毕摩仪式解读》,近日,记者对该系列书籍的责任编辑李福春进行了采访。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800余种毕摩仪式
据了解,《毕摩仪式解读》一书分为上中下三大册,包括仪式涉及到的经文、由毕摩亲手绘制的具体仪式的示意图、毕摩仪式现场画面图片、每一种仪式的文字解释解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全书总计876种常见的毕摩仪式,仪式示意图500余幅、仪式现场图片1000余张,文字解释约300万字。毕摩仪式涉及马、牛、羊、猪、鸡、狗等诸多动物及其皮毛、羽毛,同时离不开酒、水、盐、石头、蒿枝、竹根、芦苇等物品,使得此书具有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中医中药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价值。毕摩仪式还涉及到不可或缺的彝文经书,其在哲学、伦理、天文、历算、文学、史学和语言文字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价值更是丰富,因此说这套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毕摩仪式一点也不为过。
“在编辑排版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这套书包含的内容量太大了。整整三大册包含了彝族文化中多方面丰富的内容,对于编辑排版来说,还是有难度的,但是相比较写书的作者的辛苦,也就没什么了。从另一方面想想,有人在彝族毕摩文化上做了这么巨大工程的研究总结,觉得很欣慰、很高兴。”李福春感慨道。以往关于毕摩研究的著作,都是碎片化的研究,而没有系统化的总结,但是这本书比较深入,涉及到了彝族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可以说是毕摩仪式的集大成者,如此全面的关于毕摩仪式的研究还是首次。这本书的完成对于探索彝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法律法规等诸多彝学研究领域都能提供参考与借鉴作用。”李福春说道。
全套均用彝文完成
这套书有一个亮点,就是作者全篇均用彝文进行写作,这在少数民族书籍里是不常见的,绝大部分民族研究者都是用汉文把它写出来。据李福春介绍,这套书的作者卢万发是四川省美姑县的基层工作人员,从小在彝族地区长大,并且长时间在彝族地区工作生活,这种经历让作者从小对彝族文化耳濡目染,也扩大了他的彝族文化知识储备,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彝文知识,这些都为这套书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和传承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有自觉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卢万发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已经几十年了,这本书从动笔到完成大约花费了五年的时间,但是之前的知识积累工作是漫长的,比如说长时间田野调查工作,主要是在四川省走访众多的彝族地区、村寨,做了大量的观察分析、访谈交流、文字记录等前期工作。如果没有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卓越的学术水平,就没有这本书的完成。三大本均是用彝文完成,这不但显示了作者很高的学术能力,而且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彝文功底。”李福春介绍道。
让毕摩仪式文化发挥出社会作用
在以前,毕摩的传承有较严格的规定,遵守传男不传女的规则,主要是世代家传,要等上一代毕摩去世后,他的下一代或者所传授的徒弟才能成为真正的毕摩,而且同一自然村、同一家族只允许有一个毕摩。在传承中, 首先按传承规则, 每个毕摩有责任和义务自己培养接班人, 首选对象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一般传内不传外,自己有儿子的就不再传给外姓外族。按家支由祖上代代相传下来,一代中只能传给一个儿子。其次, 也可以通过拜师学艺获得毕摩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但在人们心目中,非家传的毕摩一般被认为是非正式的毕摩,法力和威望没有家传世承的毕摩高。上述原因,形成了毕摩仪式只是在一个很有限的群体——毕摩中传播,关于毕摩仪式的步骤、含义等很多东西是普通彝族群众所不知道的,只有毕摩知道。
“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或者生病的时候,人们都会去找毕摩,然后毕摩根据不同的情况举行仪式,帮人们祈求福祉、驱除灾难,但是毕摩仪式的步骤具体怎么做,过去只有毕摩知道。这本书比较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它把毕摩仪式作为研究成果,公开地展现出来,它把毕摩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用出版的方式呈现出来,打破了以前那种只有毕摩传承的局限,让更多对彝族文化、毕摩仪式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和掌握到毕摩仪式的方方面面,这就扩大了毕摩文化传播的范围,它相当于一部传承毕摩文化的教科书,或者叫活字典,这也是这本书在社会中的作用。”李福春介绍道。
《彝族毕摩仪式解读》的出版不仅仅是迄今为止对北部方言彝族地区毕摩仪式最为全面的记述和解读,更对探索彝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法律文化等诸多彝学研究领域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