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书苑 Library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苑 > 书讯动态

十年磨一书 《彝族克智译注》“炼”就“山花奖”

作者:吴梦琳 发布时间:2014-03-19 原出处:四川日报网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四川日报网(记者 吴梦琳)2014年1月14日下午,在凉山州西昌市一家咖啡馆里,记者见到了两位刚荣获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山花奖”的彝族民间文化研究者。谈及获奖,两人有些欣喜。 
 
  去年12月,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凉山州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阿牛木支,凉山州文联纪检组长、凉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则利布等搜集、整理的《彝族克智译注》获“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这是凉山本土民间文学作品,首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界的最高奖项。这本400多页、50余万字的书,凝聚了两人十多年的心血和精力。
[此文由彝族人网编辑加工过]
  克智,意为“嬉戏辩嘴”,是一种彝族民间说唱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彝族村寨有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调解纠纷等重要场合时,民众便会围坐在一起,通过赛说克智,来表达情感。这种口头文学,包含着彝族的历史知识、天文地理、社会生活、民风民俗、道德法律、农学医学、神话传说以及各种技能。但近年来,由于受到外部文化冲击等,正在逐渐消失。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记者跟随两位作者的回忆,走进这本记载了凉山彝族地区最广为流传的,内容丰富、语言精彩的“克智”的书。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收集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哪儿办喜丧事,步行几小时都去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克智源于民间,要创作一本记录克智的书,最基础的便是搜集素材。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1998年,在凉山州文联工作的吉则利布到冕宁县拖乌乡挂职。拖乌地处凉山北大门,是传统的彝族聚居乡,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赛说克智传统民俗。正是挂职期间,让原本就喜欢彝族传统文化的吉则利布萌生了搜集克智的想法,并与在西昌学院专门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阿牛木支一拍即合。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我俩从小在彝族村寨长大,会演唱一些克智,但多是片段。”阿牛木支说,要搜集到完整的、精华的克智,必须深入各地,寻找那些有名气的说唱者。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克智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要听到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克智,就是要到它自然发生的场合。在挂职的两年间,吉则利布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到处打听,哪里有红白喜事,打听到后,马上掏钱打上一瓶包谷酒就直奔过去,酒送给主人家,克智记在了自己的本本上。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那时候的拖乌乡,条件艰苦,很多村落路不通,村与村之间,常常要步行几个小时。吉则利布还记得,1999年11月的一天,他听说黄家坝村有户人家要嫁女,急忙从乡上赶过去,连续步行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一户人家,要了两个煮洋芋吃了,又匆匆赶路,没想到又遇上一场大雨,全身被淋了个透,“但幸运的是,那次搜集到了好几条精彩的克智。”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饿着肚子爬坡上坎、火把被风吹灭了抹黑走夜路、刚进村被恶狗追着咬……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两人足迹遍布了西昌、冕宁、布拖、美姑、昭觉、普格等县市,依靠笔记本、老式录音机,记录下了上千条原始克智。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翻译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手稿上留下多种颜色的字迹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在吉则利布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厚厚的十几本《彝族克智译注》的手稿,从最初的纸张已经发黄的手抄版,到后来的打印版,每一页上都是红笔修改后蓝笔修改,蓝笔修改后又用铅笔再改。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事实上,此前已有关于记录克智的书出版,但要么就是彝语版,要么就是简单直译为汉语,读起来,已经没有了原本的趣味性和鲜活性,而《彝族克智译注》最出彩的地方之一,便是在翻译为汉语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加工,尽可能在汉语的语言特性下,还原口传克智的语言风格、音韵节奏和语气感情。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彝族克智不拘一格,大部分都是触景生情、即兴表达、随口而出,随意性很大。”吉则利布说,为了翻译准确,他们经常是把初稿翻译整理出来后,又返回到采录地点,与讲述者或演唱者反复沟通交流。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不仅如此,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其他学者,也经常被两人“骚扰”。有时候为了一个词语的翻译,要问来问去,征求不同人的意见,所以有了那么多种颜色的字迹。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克智虽然用于不同场合,但在日常使用中,并未进行类别的区分。为了更好地反映克智全貌,《彝族克智译注》将克智分为了上下篇,上篇主要选编喜庆场合常用克智,起教育鼓舞、沟通感情和营造喜庆氛围的作用,而下篇则主要选编丧事场合常用克智,以安慰、勉励和祝福作用,此外,还按照寒暄、引题、赛说、嬉戏到自诩、尾声等程序,区分了每个环节,并加上了标题。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克智博大精深、形式多样,通过对这门口传文学进行这样归类整理,为彝族历史、民风民俗、文学、美学、语言学、逻辑学、论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文献资料。”阿牛木支说。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注解
  方言含义,实地去问个究竟
[此文由彝族人网编辑加工过]
  “毕摩,彝语,泛指彝族社会中有文化、有地位的智者,熟知典籍。”“银领牌,彝族传统手工银制品,系妇女佩戴的装饰物,方形,约四寸宽、五寸长。”在《彝族克智译注》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注解,对克智中涉及的难以理解的人名、地名和民俗事项等进行了解释。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为了完成这上百个注解,两人也倾注了不少心血。“虽然都地处凉山,但分布在不同地方,彝族语言和彝族习俗之间也有差别。”吉则利布说,有好几次,为了核实某一个地方方言的含义,他都要跑到实地去问个究竟。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2013年初,《彝族克智译注》正式出版,立即引起了彝族文化研究学界的关注,受到高度好评。“下一步,我们准备出版彝汉双语对照版本。”阿牛木支说,同时搜集克智的音像资料,更好地反映凉山彝族克智文化所体现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新闻链接
[此文由彝族人网从其他媒体转载]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书法“兰亭奖”、戏曲“梅花奖”、音乐“金钟奖”一样同属中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