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博萃 Blog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萃 > 博文

小议“毕摩教”

作者:鲁弘阿雾 发布时间:2011-11-14 原出处:鲁弘阿雾博客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在百度上输入“苯教”,“东巴教”,在百度百科的第一条上都会有清楚的体现。但在百度上输入“毕摩教”,则跳出的是徐睿的论文题目《宗教与性别社会化——毕摩教在凉山彝族女性生命转折点中的作用》,刊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至少在笔者2011年9月8日上网时如此,于是便给查阅者一个直观的印象,即世界上有“苯教”和“东巴教”,但没有“毕摩教”。有没有“毕摩教”,“毕摩教”的提法到底可不科学,不要说其他学者,就连彝族学者的观点也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有两种:一就是认为“毕摩教”的提法是科学的;另一则表示是反对。而依据就是部分学者关于“宗教”的定义。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认为,“毕摩教”的提法是科学的,统一“毕摩教”的学术语言,并在以后的彝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对于彝学的研究、彝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教”的提法可不可以,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梳理一下“宗教”的定义;其次看一下“苯教”和“东巴教”的提法,可以借鉴;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深受马克思主义“宗教是鸦片”观的影响,一说到宗教大家就特别敏感。那么“宗教”是什么呢,笔者倾向于吕大吉的提法“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化体系。”[1]“宗教”是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的文化现象,宗教是一种文化,这应该不会引起大家的异议。如果把宗教看做一种文化现象,“毕摩教”的提法便不会有任何问题。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来看一下“苯教”和“东巴教”的提法,苯教的发展分为“本纳”和“本格”两种,实际上是“苯教”发展的前期(本纳)和后期(本格),前期苯教是苯教发展的初期,即所谓的原始苯教;由于佛教的传人,后期苯教与佛教进行了部分融合。但“这些情况表明,苯教没有什么严密的教义教规,故针对全藏区而言,有可能没有什么统一的服饰,但针对某地区而言,又有可能穿戴统一的黑衣帽”[2]而“东巴教是融汇了纳西族原生的本土信仰,苯教,藏传佛教,道教乃至印度婆罗门教等文化因子的一种民族宗教形态。”[3]其实从这两位本民族学者对于各自“苯教”和“东巴教”的提法可以看出,用部分学者的“宗教”定义来分析,他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如果一定要与宗教挂钩,那也只是“原始宗教”。于是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原始宗教”是不是宗教,大家力图区分“原始宗教”和“宗教”,就像大家力图区分“高等动物”和“动物”一样。人们区分“宗教”和“原始宗教”是以现如今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参照物;区分“动物”和“高等动物”是以“人”为参照物,其实都有“先验”的“他观”嫌疑。“原始”或“非原始”其实都是“宗教”,“高等”或“非高等”其实都是“动物”。对比“苯教”、“东巴教”和“毕摩教”,其实本质并无区别,要说有区别的话,那也是“苯教”受“佛教”的影响,“东巴教”则受其他更多宗教的影响,而“毕摩教”除了少部分彝区受道教的微小影响外,则到如今也没有受其他宗教的影响,保持了更纯粹的民族性和系统性。对比下来,既然“苯教”、“东巴教”都可以堂而皇之地以“教”相称,则“毕摩教”称为“教”则就有无比充足的理由了。令人欣慰的是,“毕摩教”的术语早已出现了,笔者首见于云南民族大学普同金教授的《彝族信仰的毕教》一文“‘毕摩教’简称‘毕教’,毕教是在彝族奴隶社会中产生的一种宗教体系,是由彝族前阶级社会的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文明社会的神学宗教。”[4]“毕摩教”的学术应用还参考了四川大学徐睿2004年的硕士论文《凉山毕摩教和彝族女性-----宗教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及她到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工作后发表的论文《宗教与性别社会化----毕摩教在凉山彝族女性生命转折点中的作用》(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女性形象动态变迁的宗教镜像----对凉山彝族毕摩教反思的性别视角》(载《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相辅相成的“困扰”仪式与“越轨”仪式---从女性视角审视凉山彝族毕摩教》(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等。从已查阅的发表过的文章来看,“毕摩教”的术语是得到部分学者的支持和肯定的。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归纳起来,“苯教”和“东巴教”作为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学术术语,能够得到如此普遍的认同和接受是与各位专家学者,特别是本民族的专家学者大力弘扬和推广分不开的。作为彝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毕摩教”,要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同样需要各位专家学者,特别是各位彝族的专家学者的大力弘扬和推广。作为一个彝族学者,在一些重要的彝族文化研究术语上,大家应该统一认识、摒弃前嫌,为彝族文化的长远健康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确立的“毕摩教”的术语后,有关彝族宗教信仰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纳入到毕摩教文化的系统之下进行探讨,这对于丰富和完善彝族文化系统无疑是又积极意义的,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搞彝学研究的人都知道,说到“彝学”,绝大多数人头脑里出现的第一个印象便是“庞杂”,没有规律性和系统性,好像什么都涉及到了但什么也都说得不深。就有部分彝族学者建议笔者的博士论文搞彝学研究的系统化和分类,但笔者告诉他们笔者做不到,因为就笔者的理解学科系统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术语的规范化,术语规范化是学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的精髓是“毕摩文化”,这是由彝族历史社会决定的,而“毕摩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与“信仰”有关的属于彝民族的“伦理观”和“价值观”。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受全球化的猛烈冲击,许多彝族人在适应现代化的进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彝族人的文化信仰出了问题,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彝族人对现代化进程的适应过程是跳跃式的、而不是渐进式,他们受到了现代文化最为猛烈的冲击,这种冲击让他们来不及思考,造成文化适应的巨大阵痛。以“毕摩教”作为“彝族”文化的理论构架,重新梳理“彝族”文化中的伦理基因,挖掘其中优良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分析整理成经(书)集,以祖先的名义,条理化为彝族人优良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象化为每个彝族人实实在在的重要的精神支柱。所以完善“毕摩教”,让所有的彝族人有信仰的文化依据是“彝族”文化应对全球化,适应现代化的必要举措。  7S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2] 拉措:《也谈苯教的含义和起源问题》,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2)
[3] 杨福泉:《略论东巴教的本土神祗谱系》,《思想战线》,2009(1) 
[4]普同金:《彝族信仰的毕教》,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