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演艺•活动

彝族文化之歌——舞蹈诗《彝·歌》

作者:李怡林 发布时间:2016-01-30 原出处:新华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2016年1月17日晚,彝族舞蹈诗《彝·歌》在昆明剧院精彩上演。彝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剧目正是选材于彝族的历史和文化,据编导唐镛介绍剧目创意,“彝”是民族的的属性,不是指单一地区的彝族,而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歌”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舞蹈诗《彝·歌》是彝族自己的“歌”,更是彝族文化的浓缩。剧目结构酝酿了多年,创作团队深入彝族聚居地进行采风学习,将作品真正根植于彝族文化这片土壤,确定了本剧目的立足点是回归彝族的文化家园,舞剧从彝族的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深刻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彝族文化。
 
  舞蹈诗《彝·歌》分为序《开天》上篇《彝》、下篇《歌》、尾声《传承》,共四个章节。序《开天》,将彝族的传说《创世纪》中《石虎分天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与舞蹈相结合,将其呈现在了舞台上,随着舞台灯光亮起,舞台上巨大的彝族图腾虎的雕像展现在舞台,给观众以视觉的冲击,运用新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将虎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舞台上,在视觉上该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上篇《彝》,讲述了彝族的起源,彝族的辉煌历史,共分为3个舞段:《起源》、《太阳柱》、《六祖分支》,《起源》表现出了彝族的先民开拓精神;《太阳柱》表现了彝族的太阳历文化,舞段运用了一个旋转的三层柱状装置,演员带面具置于这个装置的每一层上,用舞蹈语汇和造型的变换表现出了太阳柱上的雕刻图案,将太阳柱子赋予了灵魂;《六族分支》,通过运用丰富舞蹈的调度和构图,表现了彝族的六个支系先民迁徙。下篇《歌》,表现了彝族的生活、劳作、爱情等生活形态,共有七个舞段组成:《涟漪》、《火塘》、《钢刀》、《夏夜》、《丰收》、《花果》、《阿姐的路》,这一篇章,彝族舞蹈的动作语汇丰富,编导主要运用滇西的老山打歌、马鞍山打歌、楚雄左脚跳、跳菜步等动作元素,提炼出了彝族具有代表性的掏手动律、摆腿动律、跳脚步伐、马鞍山拍手等进行创作,勾勒出了绚丽多彩的彝人世界,用动人的歌谣唱出多彩的生活。尾声《传承》,表现了彝族人民文化的星火相传,生生不息,彝族敬火、拜火,被誉为火的民族,舞段《火种》彝人手举火把舞蹈,一只火把、两只火把、三只火把......越来越多的火把延续汇集,象征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生生不息的彝族精神,最后整个舞台上站满了手持火把的彝人,红红的火把是那样的热烈,火把舞将整个剧推向了高潮,舞蹈诗《彝?歌》结束。
 
  舞蹈诗《彝?歌》是一部极具彝族文化特色的作品,选取了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火文化、虎文化、毕摩文化、十月太阳历等文化元素,在舞蹈创作上,编导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了空间的对比、情绪的对比、色彩的对比,表现了彝族舞蹈火一样的热情豪放和虎一样的粗犷勇猛。视觉上坚持了舞蹈诗的美学原则,特别是在开场的舞台样式,营造了环境氛围,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新媒体融入剧目中,风格统一,准确把握了剧的整体风格,增加了剧目的趣味性。传统文化与舞台新媒体的巧妙结合,使得舞台形象更加生动,呈现出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舞台效果,是一种视觉的突破。
 
  舞蹈诗《彝?歌》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舞台效果刻划出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彝人世界, 回归到了彝族的精神家园,让观众体验到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彝族古朴瑰丽的文化必将代代相传,永续散发绚烂多姿的光彩。(李怡林)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