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演艺•活动

彝州楚雄千年“乡村T台秀”直苴彝族赛装节启幕

作者:欧阳小抒 高大正 刘普 发布时间:2016-04-12 原出处:云南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2016年2月23日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季)启动仪式暨中国·永仁2016直苴彝族赛装节系列活动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赛装场举行。在毕摩老人为赛装节顺利举办虔诚祭祀祈福后,在芦笙的伴奏中,各年龄层次的赛装队伍手挽着手,一队队依次上场,老人、少女、儿童翩翩起舞。之后,各色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原生态对歌打跳等活动也陆续举行。
 
  本次活动以“云衣霓裳 金绣银饰 魅力直苴 纵情赛装”为主题,以“弘扬彝族刺绣服饰文化,彰显直苴赛装无穷魅力”为目标,旨在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大力推介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助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此次赛装文化节(季)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文化厅、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出版集团联合主办,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协办,楚雄州委宣传部、永仁县委、永仁县人民政府、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春晚传媒有限公司、云南网际科技有限公司、大观周刊、云南画报社、云南民族博物馆等单位分别承办。
 
  永仁县特有的传统习俗让彝族刺绣和服饰相生相伴、得以传承,并成为彝家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刺绣更是彝家人引以为傲的“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朵”。民族节日尤以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直苴彝族“赛装节”最富盛名。“赛装节”上,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艳丽得像山坡上盛开的马缨花一样。而彝族小伙子三五成群吹着葫芦笙,来赛装场上寻觅意中人。喝碗彝家汤锅,吃块蘸满蜜糖的荞粑粑,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色彩。永仁彝族刺绣构图精美,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为题材,通过巧妙的提炼和构图,形成抽象的图案,用五彩斑斓的线绣制出来。细密的针脚牵引的是少女百转千回的心思,“赛装节”上没有评委和裁判,也没有名次的评判。谁最心灵手巧,谁最美丽漂亮,大概只有有情人自己心里明白。
 
  直击
 
  非遗传承人赶来“寻宝”
 
  在永仁彝族绣品中,你很难找到两件完全相同的服饰,哪怕是同一个人绣出来的。整套衣裤鞋帽花红叶绿,蓝天白云,刺绣针针细腻,线线密匝,袖口绣到肘,裤筒绣到膝,领口、衣襟更是满满的,还有坎肩、鸡冠帽、束腰带、绣花鞋、背包,到处是花朵、花边、线条。
 
  永仁县非遗传承人李如秀在这片花海中穿梭,目光如炬地寻找着能代表彝族原汁原味传统艺术的“宝贝”。“我今天来,就是想趁这个机会多收集点。”李如秀一路询问着身着自己刺绣服装的老人,不少人拒绝了她的收购,但也有部分老人愿意出让自己的心血。“彝族的传统是入葬时会把绣衣一起带走,所以早些年我去收的时候阻力很大,好在如今大家都知道我不是收来卖,而是为了传承文化,也就愿意卖给我了。”说着,李如秀从81岁名叫周兰玉嬷的老人手中接过刚从腰上取下的腰带。“这是她20多岁时自己绣的。”李如秀告诉记者,并把老人的名字等信息记到手中的笔记本上。这样的本子,李如秀已记完了许多本,家里也收藏了近5000片老绣片。
 
  随着“赛装节”接近尾声,李如秀的脚步加快了不少。“赛装一结束大家就都脱了,刚才看到不少喜欢的都找不到了。”李如秀一边遗憾地感叹,一边抱紧中意的七八件腰带、布包和头巾。
 
  96岁老奶奶也来秀一秀
 
  这一回参加赛装的人,不仅有6岁的小孩,还出现了81岁的老爷爷和96岁的老奶奶。老奶奶是永仁直苴村人,刚走下舞台就吸引了周边的“长枪短炮”。她用彝语告诉大家,自己叫李永福嬷,参加的赛装队就叫“老奶奶队”,她们的服饰和年轻人最大的不同是帽子,但爱美是她们共同的主题。
 
  老奶奶称,她年轻的时候较为贫穷,现在过上了好日子,吃得饱穿得暖,过年的时候她戴着老花镜给自己做了件新的民族服装,能穿上新衣服参加赛装,自己非常高兴。
 
  时间
 
  2月22日中国·永仁2016直苴彝族赛装节正式启动后,将一直持续到今年8月。
 
  6大活动
 
  ·“布尚云南 情侣俪装”创意设计大赛·“云南民族民间刺绣高手”评选·云南民族传统服饰上海展演·云南省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评选·“云南民族刺绣才艺宝贝”大赛·“穿在身上的彩云”影赛影展
 
  人物
 
  国际名模与直苴民模的邂逅
 
  马艳丽:彝族刺绣元素或运用在我下一个系列
 
 
  “这个‘乡村T台’上展示的东西是有限的,但蕴含的空间则无比的大。”在国际名模、高级时装Maryma品牌创始人马艳丽看来,如果当地文化能得到很好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彝绣在国际T台上站稳脚跟并充分体现它的能量和价值是一定的。
 
  谈到此行的收获,彝绣充满生命力的色彩给马艳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种预感,回去我可能会做一个新的系列,而这个系列的主要元素就来自彝族刺绣。”
 
  虽然俗话说“红配绿,丑嘟嘟”,但彝族刺绣透过大胆的配色,则展现了彝族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天才,并折射出彝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身为设计师,马艳丽并不觉得红配绿有悖现代设计审美,“在这个空旷的天地中,任何颜色都有意义,每种颜色都是情感的表达,也是生活方式的表达。”
 
  传统民族服饰如何和市场接轨?马艳丽的想法是,保留重点的元素,但面料色彩上会稍加改良。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