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文艺特写

坡牙歌书:破译壮族爱情的密码

作者:​管鹏 发布时间:2024-08-1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坡牙歌书》这一独特的壮族文化遗产,通过对其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艺术特色及现代传承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作为壮族爱情密码的独特价值。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坡牙歌书》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壮族文化,还生动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民风民俗及爱情观念。
关键词:壮族;坡牙歌书;文化内涵;传承保护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changning.jpg

富宁壮族

引言

富宁县,隶属云南省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陲,是云南通往两广的咽喉地带,联系着沿海文明和云南山地文明。说起富宁,不由得想起富宁县的县域形象语:“柔情富宁,多彩壮乡”。富宁,唐初,属盘州中期为侬氏据地,后属邕州。五代十国,属南汉。宋初,属邕州。皇祐五年(1053),为特磨道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境内置富州安宁州、罗佐州,属广南路宣抚司明洪武年间,罗佐州、安宁州并入富州,属广南府,清沿明制,为富州,属广南府。乾隆三十六年(1771),设广南府分防普厅塘经历。光绪二十八年(1902),称富州厅抚彝府。清宣统三年(1911),废广南府,富州独立为县1937年,以富州、安宁州各取一字命名为富宁县,属云南第二行政督察区。1958年,改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01.jpg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坡牙歌书》源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坡芽村,是2006年壮族文化资源普查中的意外发现。这部以原始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共包含81个图案,每个图案代表一首情歌,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遇、相知、相恋到白头偕老的动人故事。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坡牙歌书》进行解析,以期破译其背后的壮族爱情密码。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坡牙歌书》的历史背景

1.1 发现过程

《坡牙歌书》的发现源于2006年富宁县对全县壮族文化资源的全面普查。在坡芽村,学者们意外发现了一块画有81个奇特图形符号的土布,这些符号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考证,这些符号代表了81首壮族情歌,是世代相传的珍贵文化遗产。坡芽村现有55户人家,全是壮族,其中农姓有48户,其余为韦、黄等姓氏。他们世代以稻作为主业,有时也进行狩猎。坡芽村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因此民风古朴,代代相传的山歌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2.jpg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坡芽”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壮语地名,坐落于滇桂结合部右江上游地区剥隘镇的大山之中,隶属于云南文山的富宁县。驮娘江畔的剥隘镇,不仅是云南通往两广的大门,也是壮族文化的“富矿区”。在壮语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种开黄色小花的灌木,俗称“黄饭花”,又称“杨咪咪花”,采黄花煮于沸水,可得壮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饭所需的黄色染料。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就多达20多种,类似的民歌文化现象,即使在壮族聚居的广西也不多见。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葱茏,花繁叶茂,四季如春。壮族祖先是这块土地最早的开发者,这里是壮族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地区之一。长期的稻作农耕,磨练了这里壮族百姓温和内向、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富于创造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4.jpg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介绍,《坡芽歌书》是祖传的一份歌书,每一幅图画代表着一首特定的山歌,81幅图画记载了81首壮族情歌。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书写符号相对抽象而固定,且能唤起人们对歌词的相同记忆,只要见到这个图画,即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演唱整首山歌。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 历史渊源

据研究,《坡牙歌书》应出现在西汉之后,是壮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产物。其独特的图画文字记录方式,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壮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3.jpg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陇端节”是富宁壮族的特色节日,其历史,可以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寻找到蛛丝马迹。书中的《笮都传》记载:“永平中(公元58年到75年)……辅上疏曰:今白狼王唐敢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这三章诗,就是天下闻名的《白狼歌》。壮族学者研究发现,《白狼歌》中有“偻让龙洞”的诗句,这里的“龙洞”就是壮族先民“陇端”的同音异写,而陇端街对歌为富宁一代所独有,由此可以推断《坡芽歌书》在东汉时期已具雏形。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坡芽至今仍流传着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厅”议事决策的风俗习惯,“老人厅”在壮语中的发音为“滇东”,“滇”为带有祭祀性质的干栏式建筑,壮族村寨中凡是重大的村舍活动,也都在“滇”内举行。《滇国史》考证,“滇国”即干栏祭祀之国,“滇”是定居民族农耕文化的产物,男女对歌习俗的出现当与定居民族的风土人情有关。滇国是旧中国中晚期延续至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坡芽歌书》的出现当在其后,应是壮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产物,并不断拓展扩充成为今天的版本。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7.jpg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书中所画的图案中有很多幅与广西、云南一带发现的铜鼓纹饰和岩画图案有相同和类似之处,都有鸟、鱼、马、人物、犁、船、干栏式建筑等图案和纹饰,这些图案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壮族文化特征。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坡牙歌书》的文化意义

2.1 壮族文化的瑰宝

《坡牙歌书》是壮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记录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劳动生活及爱情观念。这些情歌不仅记录了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还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12.jpg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坡芽歌书》是一块小小的土布,土布上有红色仙人掌汁绘成的81个古老图画符号,一个符号代表一首壮族山歌。歌书具备壮民族百科全书的史诗性质和要素,反映壮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具有人类学、民俗学、文字学、音乐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考库价值。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 爱情密码的解读

从文化的视角看富宁,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坡芽歌书》,这是富宁独有的文化符号。坡芽歌书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由81个图画文字构成,笔法简洁、形象,每一个图画文字代表一首歌。每个图案背后的情歌都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壮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还体现了壮族人民含蓄、内敛的恋爱方式。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31.jpg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破译这些图案背后的爱情密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壮族人民的爱情观念和文化传统。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承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是壮族最优美的篇章,被誉为“活着的图画文字”。《坡芽歌书》用象形符号记录着壮族儿女爱情故事,仿佛一把古老的钥匙,轻轻旋转,便能打开时光之门,让我们窥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爱情密码。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坡牙歌书》的艺术特色

3.1 笔法简洁、形象生动

《坡牙歌书》的笔法简洁而形象生动,每个图案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有写实性又有象征性。这些图案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 音乐与图画的完美结合

《坡牙歌书》将音乐与图画完美结合,通过图画记录歌词内容,使得壮族民歌得以代代相传。这种独特的记录方式不仅便于记忆和传唱,还使得壮族民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 内容和表现形式

《坡芽歌书》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反映了谈情说爱的全过程,展示了青年男女的炽烈感情和互相考问的智慧。阅读方式:从右向左,由上至下。组歌以五言句为主,每首歌四句到几十句不等,独立成篇。可用不同曲调变化而歌。歌书以“月亮歌”开头,一位亮丽的小伙子在皎洁如镜的月光下唱起求爱歌,述说自己的孤独。聪明的姑娘用种种方式来试探、选定自己的心上人。男女对唱,开头男的一连唱两首,后来一唱一和,你来我往,反复交流,倾诉衷肠,相知相恋,誓死不渝,并相约白头偕老。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122.jpg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绿头鸭(鸳鸯)、紫梅、想你想得死去活来、同桌吃饭……,肠相结,绳相搓;最后手拉手,心连心,如同竹笋根连根。生生死死,刻骨铭心,荡气回肠。他们说,听懂壮语的人会落泪的。例如,歌词“绿头俩鸳鸯,伸头戏泉汪。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十泉汇成池,百池汇成塘,泥堤不塌方。百年聚成月,咱不提相忘。”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坡牙歌书》的现代传承

4.1 保护与挖掘

《坡芽歌书》的发现,亦在学界引起不小反响。2006年7月,由时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黄建明,时任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的普卫华等一行四人组成专家考察组,经反复论证后确定:这81个符号基本具备了文字性质,一是形固定;二是音固定,但这音不是一个字音,而是一首歌;三是义固定,且内涵丰富。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考察组还认为,《坡芽歌书》是云南省民族文化遗产中可以与东巴文化交相辉映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将填补壮族没有自源性古老文字空白,具有很高的研究、认识和开发价值。自《坡牙歌书》被发现以来,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其保护与挖掘工作。一方面,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小组和编委会,从法律、制度层面给予保护;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出版相关书籍和音像制品等方式,推动其传承与发展。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坡芽歌书》被发现以来,文山州和富宁县以保护为先,先后开展其挖掘整理、翻译出版、著作权、商标注册申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等一系列工作。2007年7月,国家版权局正式授予富宁县《坡芽歌书》著作权属;2009年,《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正式出版发行;2011年5月,《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农凤妹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z11.jpg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 传承与发展

如今,《坡芽歌书》已经走出了大山,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传唱。那些古老的符号和旋律,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壮族人民的爱情故事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我们这些后来者,有幸能够聆听这些故事,感受那份纯真而热烈的情感。在《坡芽歌书》的旋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壮族青年男女在山花烂漫的季节里相遇、相识、相恋、相别的场景。那些场景如此真实而动人,让我们不禁为之动容。而当我们试图去破译那些爱情的密码时,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密码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传承《坡牙歌书》,当地还积极培养传承人。目前,在坡芽村已有20多名能够“识图唱歌”的村民。2009年8月,“坡芽山歌”走出山寨,参加云南省青歌赛。2010年,宛如天籁的歌声在央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舞台上征服全国观众。2012年,坡芽歌书合唱团组建,用多声部无伴奏合唱再现壮乡生活。合唱版《坡芽歌书》在2013年11月的首届世界华人合唱节上亮相,后又走出国门,唱响美国夏威夷,开启世界之旅。2014年11月,坡芽歌书合唱团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巡演活动,首次亮相国家大剧院。2024年6月中旬,坡芽合唱团惊艳亮相澜湄活动周开幕式。如今,“坡芽文化”已成为一张以声乐为主的云南民族文化精品名片。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论

品听《坡芽歌书》的歌词,就像是在聆听一首首优美的时光之曲。那些歌词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充满情感和故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可以品味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坡芽歌书》的歌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它们让我们在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宁静的角落,让我们在疲惫和迷茫时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珍惜这些歌词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破译爱情的密码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闪耀着诱人的神秘光芒。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坡牙歌书》作为壮族文化的瑰宝和爱情的密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通过对其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艺术特色及现代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壮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并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者关注《坡牙歌书》的研究与传承工作,共同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YB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富宁县民族志》,吕正元,农贤生,主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云南民族史》,尤中,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版。
[3]《坡牙歌书》,刘冰山,主编。北京:民族出版设出版,2016版。

作者简介:管鹏,男,彝族,1978年12月12日生。一生酷爱文学、音乐和文化。长期扎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写作题材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新闻、歌曲写作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在《人民日报》、《歌剧》、《云南日报》、《云南民族》、《今日民族》、《民族音乐》、《民族时报》、《云南群众文化》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500余篇/首/则,受过多次表彰,有部分作品获奖。通联:云南省丘北县文化和旅游局。
特别声明:本文图片由文章作者搜集提供,其目的为公益宣传民族文化,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版权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更改或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