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文艺特写

钟山区“彝族铃铛舞”:一幅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作者:何兴健 发布时间:2023-06-05 原出处:映像贵州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2021年2月4日,“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贵州省区域内民族音乐采风录制组走进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村实地采风,现场录制了当地极具特色的“彝族铃铛舞”。
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02.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铃铛舞,欲称跳脚,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03.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有关史料记载,“铃铛舞”主要流传在乌蒙山区的彝族聚居区。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加上歌师的诉唱来祭奠死者,是彝族先民在祭祀教化活动时按伦理辈分和长次举行高歌创业公德的骑马战状舞蹈。滇、夜郎、巴、蜀、黑、白六大侯国,皆为彝族古代先民第三十世君主笃米所分封。六大侯国又自封有诸多君长列国。因此,彝族先民经历着频繁的战争,彝族先民在护送阵亡将士时,为抒发悲痛之情,在途中跳一种战状舞。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04.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钟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邓平介绍,汪家寨镇新华村彝族铃铛舞在先秦时期就已有雏形,称“金玲舞”,是为了祭奠亡灵、告慰逝者的祭祀舞蹈,到了清末,该舞蹈始用于其他节庆民俗活动。跳舞时,舞者左手执红色彩带,右手握铃铛(喻武器),腰部系一红底白边分叉式围腰,无任何伴奏,全凭舞者相互之间的默契感,以手足的铃声作为节奏,歌毕即舞或且歌且舞,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扭动,步法交错,手脚同舞,互相背驮,互相扭结,进退有序,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先主后宾,先大后小,绝不零乱,井井有条。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05.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采风录制组特聘专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贵州省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张泉认为,“彝族铃铛舞”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与布摩诵经、莫轰演奏一道,呈现在彝族的丧葬祭祀仪式中,是彝族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依附在民间的民俗活动中传承下来,具有较高的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在今后的传承中,不仅是要传承舞蹈动作,而且更要注意其文化内涵的传承。(文/图 何兴健)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06.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07.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08.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09.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10.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11.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12.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ingdanwu13.jpgOr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