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文艺特写

《喜背新娘》把生活的艺术之美搬上舞台演绎最炫民族风

作者:李晓超 发布时间:2018-09-14 原出处:凉山日报全媒体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1980年,由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共同主办,文化部牵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北京举行。以彝族传统哭嫁婚礼为主题的舞蹈节目《喜背新娘》,在近30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作品奖。节目拍成纪录片在全国播出后,让更多的人通过舞蹈认识了彝族,了解彝族文化,爱上了彝族文化。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36895698200.jpg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州歌舞团演员沈玲扮演的第一位新娘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喜背新娘》不仅反映了彝家儿女生活习俗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还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负责编导的艺术家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推陈出新,吸收和运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技巧和手段,让节目生动有趣。这是他们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提高舞台表演艺术水平的又一次大丰收。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档案:《喜背新娘》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男女群舞《喜背新娘》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导:黄石、汤文钰,作曲:郭万春。于1980年参加由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共同主办,文化部牵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从近30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作品奖。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喜背新娘》不仅反映了彝家儿女生活习俗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还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编导们推陈出新,吸收和运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技巧和手段,让节目更加生动有趣。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36895696239.jpg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起凉山州歌舞团的经典节目,《喜背新娘》算是经久不衰的其中之一。这个舞蹈是1980年为了参加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而半路杀出的一个节目。为什么说它是半路杀出的呢?这中间有个小插曲稍后要讲。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喜背新娘》和很多经典歌舞一样,从诞生到风靡全国再到走出国门,感染了很多人,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它的经典,在于它虽是舞台上艺术家们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却真实反映了彝族人民生活中有趣的婚嫁习俗和彝家儿女淳朴的爱情,让更多的人通过舞蹈认识彝族,了解彝族文化。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编导/黄石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半路杀出”的《喜背新娘》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生动很生活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前夕,由黄石、汤文钰等人组成的编导队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们四处收集素材,想为汇演献上一台精彩的舞剧。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想到,到北京汇报工作时,却遇到了意料之外的事。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年的节目中,舞剧较多,建议我们换个节目。”2018年8月23日,84岁的黄石回忆起往事不禁皱起了眉头。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这样,编导组一行高高兴兴去,无精打采的回来。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北京回成都的火车,两天两夜,黄石老师焦急万分,离汇演没有多少日子了,要重新编排一个节目,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火车上,编导们除了晚上睡觉,其余时间都坐在一起讨论新节目的事情。大家七嘴八舌谈着自己的想法,黄石老师突然想到,此前有人曾提议,可以编一个彝族婚俗的节目,当时这个建议未被采纳。但如今时间紧任务急,为了节约时间,新节目最好是大家日常最熟悉的内容,不用临时再去采风,彝家的哭嫁婚俗正好是一个新点子。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家一听,咦,这个主意不错,虽然凉山人是见惯了的,但外面的人很多都没有看到过彝族的婚俗习惯,把它搬上舞台,有意思!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这样,《喜背新娘》便敲定了。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到凉山,编导们便开始各自的准备工作,黄石和汤文钰则着手编排节目。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黄石和汤文钰都是老演员,他们下乡采风时,都是和彝族老乡同吃同住,见证过不少彝家婚礼,熟知婚礼的点点滴滴。这些所见所闻,成了他们积累起来的素材,这会儿搬上舞台,可以说是厚积薄发。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黄石编舞,有着浓浓的写实味道。他一生编出了无数的经典舞蹈动作,被全国各地的舞蹈演员学用至今,这些动作就是来源于生活。每一次的采风,他灵敏的双眼,总能捕捉到无数精彩的瞬间,彝族老乡的每一个动作,他都能把它变成舞蹈。在黄石的眼里,最华美的舞蹈缺少了生活气息,都是死物,他的舞蹈,即是生活,也是艺术。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个舞蹈就像是把生活中的婚礼搬上了舞台上,很生动,很生活,特别是演员们的表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步步到位,活灵活现。”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黄石第一次参加彝族婚礼,还是在雷波县当兵的时候。当时去参加同事姐姐的婚礼,他印象极为深刻。“婚礼开头,新娘的家人唱起了哭嫁歌,惹达……”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哭嫁歌一般都是即兴唱词,各地“哭嫁歌”词句虽不同,但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娘家人舍不得女儿远嫁的心情表现。最大的特色就是女人哭唱、哭唱女人,其内容丰富感人、唱腔低沉、悠悠婉转。《喜背新娘》开场的哭嫁歌《惹达》,意为拉住即将出嫁的女儿,由歌舞团李文英老师唱出来,一下就把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有带入感。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的彝族婚礼,要泼水、抹锅烟子、棒打迎亲人、杀猪宰羊。迎亲队伍要来之前,女方家便喊来邻居妇女朋友姐妹,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并在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锅烟子。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等迎亲的彝族小伙子一来,四面八方便开始泼水,然后冲上前拉住小伙子们抹锅烟子,小伙子们则须表现得勇猛、顽强,用衣服或擦尔瓦蒙着头,迎着“暴风骤雨”勇往直前,冲破姑娘们的一道道防线,猛冲进屋,姑娘们则会紧追不舍,尾随进屋乱泼,把小伙子们泼得一个个像落汤鸡,一张张白脸全变成了黑脸。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情节,黄石一个不落,统统都表现在舞蹈里,除此之外,就连迎亲队伍到家门时,隔着门问“有没有狗?”等等小细节也生动的还原了婚礼现场。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婚礼中,新郎是不上门迎亲的,所以整个舞蹈里没有新郎的角色,不理解的人疑惑,这不是新娘唱独角戏吗?恰恰相反,彝族传统婚礼中,最热闹的是抢亲场景,而抢亲的主角们正是这群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女方家的女孩子。黄石把迎亲小伙子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得细致有趣,让观众一边乐一边领会这种民俗。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经在采风时,我采访过迎亲的小伙子们,你们就只是去迎亲吗?他们回答说,当然不了,我们也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下一次,就去迎她咯……”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伙子们拉起姑娘的手,拿起斗笠遮遮挡挡,在姑娘的耳边说着悄悄话,又一份羞涩的爱情在萌芽,下一场婚礼又有了前戏……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编导/汤文钰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的最大魅力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传播彝族传统文化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在前几天,凉山州歌舞团老艺术家汤文钰送走了来自北京的一位挚友。80岁的汤文钰和70多岁的董丽馨,结缘于舞蹈,相知于舞蹈,并由此建立了一生的友情。此次董丽馨带着儿子再赴凉山,亦是为了舞蹈《喜背新娘》。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汤文钰是一名老演员,负责演员们日常表演的基本功排练,她也是《喜背新娘》的编导之一,在和黄石一起编排节目的过程中,从动作到服装,两人都有商有量,完美体现了两位老演员的扎实功底。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观众提问,为什么《喜背新娘》的8个女孩子的彝族服饰颜色各异,没有统一起来。老师认为服装应该统一,整体看起来美观、整齐。汤文钰老师是这样说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客人来参加婚礼,不可能都穿一样的衣服嘛,考虑到这点,我和黄石老师认为还是穿不同颜色比较符合实际。”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时,舞台上无法展现抹锅烟子的效果,黄石和汤文钰商量后,决定用面具来代替。于是,两人请来了东方红小学的美术老师黄文才,为舞蹈量身定做了不同款式的动物面具。不过,这个面具,在后来的舞蹈里没有再出现。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婚礼开始了。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惹达”的歌声悠扬响起,女方家请来一位多子多福而且健健康康的妇女为新娘梳头、打扮,梳毕头则戴上耳环、头饰、头罩,着新衣彩裙。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鸡啼时,新娘被拥至房前的果树下坐着。她们手持藤条,端着水盆,准备对前来摸亲的迎亲者进行一番痛打。这时男方派出的一名机灵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拥和掩护下,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委曲中想方设法摸亲。只要他们摸到新娘头上的盖头,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这时停止了“保卫战”,大家簇拥着新娘开始上路。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迎亲时很特别的是,还要演一出抢婚闹剧,但这次不是在女家,而是在途中。抢婚带有一种表演成分,它热闹、喜庆、祥和,是彝族人民娶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天,打扮一新的新娘,由娘家人送至半路,男方家则在半路抢亲,女方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则在后面象征性地追赶上来,此时,抢婚也就变成一种娶嫁的交接仪式。抢婚既是对女方的一种尊敬,也是彝族人民一种古老的娶嫁形式。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木棍打在屁股上,男孩子们痛得弹跳起来,当时的演员,就连这些小动作都表演得十分到位,太真实了。”黄石老师介绍说。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北京参加完汇演,《喜背新娘》一下就轰动了。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紧接着,《喜背新娘》被选为优秀民族舞蹈,参加《姹紫嫣红》舞蹈纪录片的演出。黄石和汤文钰一直陪在演员们的身边,直到拍摄结束。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时听到现场导演在说,这个节目是众多节目中,最出色的,心里面一下子就感觉特别自豪。”汤文钰老师回忆道。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纪录片拍好后,在全国各地播放,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喜背新娘》,认识了彝族。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后,很多歌舞团相继找到黄石和汤文钰,希望能把《喜背新娘》教给他们。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黄石和汤文钰又开始忙着教各个歌舞团排练《喜背新娘》。事后,汤文钰老师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嘛,能够把彝族的传统习俗、文化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就是舞蹈最大的魅力,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演员,能为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做的事情,是值得高兴的事。”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36895697474.jpg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喜背新娘》在日本演出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喜背新娘》不仅传遍全国,也走出国门,到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表演,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演员/沈玲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去农村采风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演好第一位新娘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沈玲出演《喜背新娘》的第一位新娘时,还是凉山州歌舞团的一名新进演员。这是她出演主角的第一个节目。虽然也参加过彝族婚礼,但从未站在一个新娘的角度去揣摩过她的内心世界,所以,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沈玲特地去甘洛采风,学习如何当好一个“新娘子”。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八九岁的彝族姑娘沈玲,恋爱都没谈就要演新娘,对她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不仅要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舞蹈的内涵,更要用五官来表现喜怒哀乐。只有两者搭配好了,才能把舞蹈的原意表达得最彻底。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36895697377.jpg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蹈演员们的出色表演让人难忘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既然是新娘,肯定有很多的内心活动,如何把握好新娘那种欣喜、害羞、舍不得等等复杂的情绪,很关键,但我掌握不好。”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幸运的是,那段时间刚好巧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凉山采风,他们听说了《喜背新娘》这个节目后,立刻决定,以沈玲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去甘洛拍摄两场彝族婚礼。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婚礼现场,沈玲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感受到传统的彝族婚礼的氛围和新娘内心欲拒还迎的情绪。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自己的学习,再加上黄石老师和汤文钰老师两人的教导,我成功地把新娘演活了。”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之后的10年里,沈玲这个“新娘子”把最传神的表演带到了全国各地。现在,《喜背新娘》里的新娘多得数不胜数,但说起最棒的新娘,大家都还是会记得沈玲。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沈玲,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董丽馨老师,也是《喜背新娘》的一位新娘。这位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新娘,此次回到大凉山,特地带着儿子回来学习《喜背新娘》。经汤文钰老师介绍才得知,原来董丽馨老师的儿子也是一名舞蹈演员,特别喜欢《喜背新娘》这个节目,为了学习原汁原味的节目,决定实地走进凉山,从头学起。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喜背新娘》演了30多年,如今依然是老百姓口中最钟爱的节目之一。它和很多经典歌舞一样,从诞生到风靡全国再到走出国门,感染了很多人,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它的经典,在于它虽是舞台上艺术家们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却真实反映了彝族人民生活中有趣的婚嫁习俗和彝家儿女淳朴的爱情,让更多的人通过舞蹈认识彝族,了解彝族文化,爱上彝族文化。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娘出现,会把这种彝族最传统的文化传播到更多的地方。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记者 李晓超,图:李晓超翻拍,原媒体责任编辑:杨童旖)CZ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Baidu
map